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1:4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30
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导致失败。
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扩展资料
18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阶段——从1890到1894年——是思想革新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以几部变法主题书籍的问世为标志,这些书涉及农业、工商业、国防、教育、考试和行政系统 ,大多是在为变法运动提供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作品是对文人传统的延续,这一传统肇始于1880年代,最早体现在冯桂芬和王韬的思想中。尽管维新运动矢志不渝地维护中国道德和文人传统的至高地位,但是1890年早期的变*稿表明,传统文化里“中国中心论”的世界秩序论调正在逐步弱化。
一种全新的观念应运而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更富裕、更强大,并且能在国际较量的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
此外,这些作品反映出早期维新派对于阻碍中国获得这种新地位的根本因素的思考,特别是科举制度未能给*部门遴选出最合适的人才,等级制的社会隔阂阻挡了君臣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890年早期维新派文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作品中和他们在强调经济发展时的人文主义论调。不过,他们最鲜明的革新之处在于相信西方的代表制立法机构或议会制能够解决分隔君臣的藩篱。
他们看到议会制在遴选和集中治国之士上的可行性,能让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联系更紧密及有规律,维护民族团结,构建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31
1,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运动局限于上层,脱离人民群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31
变法的这些人跟皇帝都没有实权,变法就像这几个赤手空拳的人跑到狼窝里说要把这些狼都拴起来,每天不吃肉讲文明,很显然,结局已定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32
太依赖君权,没有预计到保守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