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4: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2:46
“张佳羽现象”启示录
作者:程韶荣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2006年获全国“日记教学和研究突出贡献奖”
(选自中华语文网、《中学生日记》2010年)
张佳羽,一个好平常、好熟悉、好亲切的名字啊!
她来自《读者》的故里,是某中学的初中女生,中华语文网2010年度“最高产的小作家”(我倒更乐意称她为“文学少年”)。她喜欢天真烂漫的时光,喜欢读一些文学书籍和童话小说,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两年来,张佳羽同学在写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出版个人作品集《最女孩》(2010年6月 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和童话等各类作品80多篇,另完成了多*篇小说。她的博客追求“心观天下,笔写百态”,发布量大,人气很旺。 张佳羽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是怎么浮出“水面”的呢?是什么机缘让她钟情于文学的呢?我们来看看她的一段成长自述吧:
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赏识,得了最高分。老师要我回家在电脑上打出来。我回家照本宣科,爸爸说:“不会吧,老师看上你的作文?”爸爸接过试卷,脸上飞红,眸子放亮:“女儿,这真是你写的,不会又是抄的吧?”太小看人了!我保证这是有著作权的,独立完成百分百。爸爸这才想起从来不看女儿的作文本,赶紧要了过去,见上面有十七八篇作文,最低得分91,最高得分97。爸爸对妈妈说:“你还认识咱女儿不?她和上小学不一样啦,判若两人!”
老师主动要我的作文,爸爸说:“有水平,有希望,看来开窍了,再努力。”我的作文就这样,由老师的一个“主动要”,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占据本省报刊,很快又侵占外省报刊。”
(《作文,我把心寄托在哪里?》2010.11.12博文)
从张佳羽的自白中我们看到,他的习作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不吝给她的作文判高分(91-97分),也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赏识,这双重的赏识对她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老师和家长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的这一行为是多么重要!
我们在写作指导中,很需要不断给学生送温暖,送信心,让他们慢慢爱上写作,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光赏识还不够,还需要再迈出一步——引荐。老师让张佳羽同学回家把文章在电脑中打出来,以便向报纸推荐。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优秀作文太多了,有多少有这么热心要向外推荐发表呢?如果这次考试的作文仅仅给了一个高分,到此为止,也许张佳羽的文学起步会推迟一段时间,会不会有后来的写作丰收都很难说。许多同学就因为老师的推荐发表而一发不可收,爱上了作文,爱上了写作,并取得了成绩。很多作家在介绍自己成长的起步阶段时差不多都说到那么一次“偶然发表”的机会。学生时代的发表,其实最初阶段的期望是不高的。语文老师向班级的班报(黑板报)推荐,向学校的文学社报刊推荐,向地方报纸推荐,向省市级作文报刊推荐都行。张佳羽的*作是发表在2009年1月17日《兰州晨报》上的《我就是一道风景》。这家报纸点燃了张佳羽写作的热情之火、熊熊之火。
当然,提供给中、小学生发表习作的报刊很多,在发表过作文的学生中,后来在习作上有成就的仅仅是少数,这是很正常的,但因为多次发表而爱上了作文的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到有的老师教过的班级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发表习作(包括校级),并非他的学生多么高明,而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都从未有意识引荐学生发表过文章,很明显,那些从不注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班级与十分重视的班级在对作文的热情程度上会形成多么大的落差,甚至在作文的成绩上也会拉开很大的差距。由此看来,语文老师具有一颗伯乐之心,不吝赏识,热心引荐,对指导作文显得多么不可或缺!
张佳羽的成功,首先是她爱上了写作,“写作是我的笑容,没有它,我会不开心的”,写作成了她的乐事,“写出来我想写的我很快乐,经常漂在快乐里。”其次是她在写作中学会了写作。第三,是她的写作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不在于发表量的大小和是否出版了大部头的作品。我们的赏识和引荐如能达到了上述目标也就算成功了。 学生写作有没有灵感呢?我们时常回避这个问题。要么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才谈得上灵感。中学生的写作也有灵感吗?张佳羽同学是这么回答的:“灵感鬼着呢,有时像吹彩泡泡,一长串跟着出来;有时像挤牙膏,很久不闪面。阅读出灵感,看电视也出灵感,生活更出灵感。还有呢,想象出灵感。有时想象很丰富时,写作的灵感就涌出来,压都压不回去。还有,与朋友通话出灵感。他那几句话,让我想起很多事。我常常自己把自己逗笑。不为别的,就是突然冒出来的灵感。有时,灵感很让你莫名其妙,你简直想不通,怎么可能呢,一闪念,跳出来个连自己都吓一跳的念头,接着故事呀,情绪呀,都跟着来了。写作真是个好玩的、有灵性的小狗狗。”(答网友问)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不顾学生是否有灵感,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挤牙膏”,为文造情,闭门造车,结果是劣质作文一大堆。我们是否也要真的好好研究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文思泉涌,汩汩滔滔。我们需要研究学生的灵感来自何方,因何而发,何时喷发等等,这种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尊重,也许才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才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条正道。张佳羽的家长做得很好,他们在孩子灵感来临之后,不是粗暴的干涉,野蛮的扑灭,而是呵护它,利导它,让它发挥最佳的效果。这是十分难得的。
既然灵感不会像馅饼从天而降,它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是阅读、看电视、想象等因素促成的。这一些都归结为勤奋。张佳羽自称“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是以勤补拙,我没有太高的天资,只能这样。……我一直深信不疑‘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当自己有一些进步的时候,我看到比我写得好的作品当邻居,我就得意不起来。我想的更多的是超越,不超越别人的好,奋斗就是失败。正因为这样,我一直很努力。对于这一点,我写过好几篇文章,比如《勤快不是罪,懒惰才羞愧》《纠结深深的“把”字句》《不比天资比勤奋》《培训仰卧起坐的名字》等。”
张佳羽的勤奋表现为“三多”——多看、多想和多记。写作的前期工作总是阅读。她说:“我喜欢上文学,很早了。但不是写,是读。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西游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的《西游记》有4个版本,其他的基本上都有2个版本。” “吞下读过的诗文,消化了,呵呵,就有了参照物,自然会写了。”(《最女孩晾晒的不是骄傲,而是心迹》(2010.9.21博文)她的“多记”体现在她勤写日记和博客上。
她在《文字浅得像一玻璃水》 (2011-2-10)博文中说:
“日记就是浅的东西。浅到所有文学,都追不上它的节奏。它很活泼,没有固定的样子,可以是诗,可以是事,可以是童话,可以是假设,可以是感想,也可以是忏悔。……我把日记当博客写,也把博客当日记写。居然写成一种风格,吸引来那么多朋友。大家的关注,*得身体里猫着的那个‘懒’字,最多探出个头,很胆怯地望一望风,又赶紧缩了回去。它怕自己一跳出来,就死定了。‘勤奋’成了最为风光的家伙,总是抓一把文字,种在博客里,隔一日,又抓一把文字,种在博客里。在看客眼里,呀,一地的黄豆、红豆、绿豆、白豆和黑豆,他们的眼睛,就像鸡捣食,一古脑工夫,比侵略者还侵略,我的所有心事,被他们全占领了。
看客看了,是有话要说的。鼓励的一大堆,批评的也不少。有时候,他们敲着你的某些文字,指责得很严厉,能把你吓哭。但光哭有什么用?得正反两方面想,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一把文字,是文字撞上了他的坏心情,还是我的浅直真的搞坏了他的心情?想着想着,自己就成长了。”
这里既介绍了“多记”,又说了“多想”。可见,张佳羽同学是很好地处理了读、写、想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才这般灵气十足,灵感旺盛呢。 中学生表现生活、表达情怀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学校是写作文,读者对象是语文老师,常常是做命题作文,
是被动写作,是按照要求进行练笔,有话可说要写,无话可说也不能不写,后者更多一些。学生的这种写作状态使师生都处于尴尬境地,但从来如此,也不能不如此。另一种方式是课外练笔,用日记和随笔。读者对象是自己,不受什么*,写得更自由、更畅快。但由于每天要写,许多人不能坚持。又由于批改量很大,指导难以到位,有的指导甚少,日记写作始终处于低层次的徘徊或停滞于“高原”状态。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处理的好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张佳羽同学既得益于课内作文的有序训练,又得益于日记的训练。此外,她还开了自己的博客。这是一种新形式,读者对象扩大了,在网上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陌生的,写作者需要一定的勇气开博,需要顽强的毅力写博文,需要认真的态度写出自己满意的博文,力求得到博友的欢迎,访问量才会大。这种方式较之作文和日记交流的面广得多,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变得非常频繁,反馈信息快捷,极为有利于作者的自我提高,它会在无形中悄悄地增强写作的信心,不知不觉地提高写作的能力。所以,学生开博越来越多,应当说是一个新趋势、好趋势、大趋势。佳羽同学深有体会和感触,她说:“脑子本来是迟钝的,在写作的磨石上磨呀磨,越磨越锐;人本来是懒惰的,在文字的洪流里搏呀搏,越搏越勇。”(张佳羽答记者问2011.2.11)张佳羽的博客人气很旺,《东方少年》2011年1月1日介绍了她的博客。她在不断的写博中品尝交流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她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抓一把文字,撒在博客里,隔一日,又抓一把文字,撒在博客里。在看客眼里,呀,一地的黄豆、红豆、绿豆、白豆和黑豆,他们的眼睛,就像鸡捣食,一古脑工夫,比侵略者还侵略,我的所有心事,被他们全占领了。看客看了,是有话要说的。鼓励的一大堆,批评的也不少。”(《文字浅得像一玻璃水》)张佳羽就是这样不断的写博、晒博,在鼓励和批评中成长着、思考着、提高着。
除了博客之外,同学们还有在“空间”里写作的。那里又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空间,聚集着一批志同道合的博友,大家相互交流,而“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种方式既不同于封闭的日记,又不同于完全开放的博客,介于神秘与开放之间,另有一番妙处,引来很多少年的浓厚兴趣。而此种“空间”,是我们语文老师未必涉猎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一个盲区。如果要指导好现代青少年的写作,我们仅仅采取传统的表达方式完全可能慢慢落伍于学生,我们缺少与他们交流的共同语言,又读不懂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甚至包括思维方式,必然渐渐被他们所疏远。看来在表达方式上语文老师要领学生之先,追赶一点时尚还是教学之所必需呢。有的老师开了博,经常发表学生的作品,学生来访者甚众。有的老师有“空间”,吸引了很多学生加入,师生在这一特定的平台上对话,比之仅仅在作文本上交往要有趣得多,便捷得多,充分得多。看来,进一步开拓师生的表达方式已经是时候了,是大势所趋了。
(说明:又过去一年,张佳羽同学发表的诗文已达到2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