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2:5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25
草木染是指染料材料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1:25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概述】zā rǎn 扎染(tie dye)
[bandhnu]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绞染(日语:绞り染め)专指日式的扎染技术,是一种在染布时利用绑绳、压力等各种方法,令布的一部分不会染色,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花纹的染色技术。
绞染在日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纪。不过直到20世纪之前,这种技术未有在日本广泛流行。尽管在日本以外,不少地方都各自发展出类似的技术,举例说: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阿育王时代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的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就有近似绞染的描绘;位于中亚阿斯塔那古墓群亦增出土过类似绞染的编织物,但用的是木棉制的布。
绞染所使用的布料有丝质、麻质及后期的棉质。染料主要是使用靛蓝染料,但也有使用其他植物的。
绞染是一种染布工艺,在染色之前,人们会通过捆扎、缝合、折叠、编织、或者夹、压等方式处理织物,使其在染色时由于绑扎处染料无法渗入,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样式。虽然每一种处理方都能够在布的表面创造出漂亮而非凡的视觉设计,并产生一种近乎固定图样,但花式不同同样与织物的质地息息相关。
所以,绞染不仅仅是一种依赖于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法设计图案的技艺,它同样与不同材质织物的面料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人们会在同一条织物上采用不同的绞染技术来获得更为繁杂精美的花式。
鹿子绞(日语:鹿の子绞り(かのこしぼり) 英语:kanoko shibori)作为一种通过绳、索等将织物捆扎染色来设计达到不同花式的染色技术,在西方被广泛的误认为扎染(tie-dye)。同时,它也是花式最为繁多复杂的染色方式。因其上一个个密集的圈状纹样像小鹿背上的花纹而得名。
传统的鹿子绞要求用各种丝状物来捆扎织物,所产生花式的不同不仅取决于捆扎的松紧程度,同样取决于所丝状物*的位置。丝状物捆扎成的每一个独立的节都是由手艺人手工编扎而成,并在染色处理后,再由手艺人一个个解开。织物上未被捆扎的区域形成一个圆,那么染色展开后的花式将是一个空心圆。同样,如果织物在*染色前先进行折叠,那么染色展开后的效果也会因为折叠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三浦绞(英文:Miura shibori)分为环状染色和*染色。手艺人往往只通过挂钩或针将织物的某一部分缝合起来。并用麻绳等绳状物将缝合部分缠绕两次。缝纫用的线仅仅是为了拉住织物,在尾端并不打结。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花纹有着水流纹路一般的美感,并且不要求手艺人将编扎用的绳索逐一打结,所以三浦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