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08:0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8:59
若遇进水情形,会造成电路板短路及插头端子产生锈斑,进而慢慢对金属部份产生锈蚀现象,对电路产生接触不良现象,严重的话,甚至引起短路烧毁现象。
电路板主要由焊盘、过孔、安装孔、导线、元器件、接插件、填充、电气边界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
焊盘:用于焊接元器件引脚的金属孔。
过孔:有金属过孔 和 非金属过孔,其中金属过孔用于连接各层之间元器件引脚。
安装孔:用于固定电路板。
导线:用于连接元器件引脚的电气网络铜膜。
接插件:用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元器件。
填充:用于地线网络的敷铜,可以有效的减小阻抗。
电气边界:用于确定电路板的尺寸,所有电路板上的元器件都不能超过该边界。
扩展资料
在印制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件之间的互连都是依靠电线直接连接而组成完整的线路。在当代,电路面板只是作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而存在,而印刷电路板在电子工业中已经成了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20世纪初,人们为了简化电子机器的制作,减少电子零件间的配线,降低制作成本等优点,于是开始钻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线的方法。三十年间,不断有工程师提出在绝缘的基板上加以金属导体作配线。
而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国的Charles Ducas在绝缘的基板上印刷出线路图案,再以电镀的方式,成功建立导体作配线。
直至1936年,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在英国发表了箔膜技术,他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而在日本,宫本喜之助以喷附配线法“メタリコン法吹着配线方法(特许119384号)”成功申请专利。
而两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与现今的印制电路板最为相似,这类做法称为减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属除去;而Charles Ducas、宫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线,称为加成法。
虽然如此,但因为当时的电子零件发热量大,两者的基板也难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实用作,不过也使印刷电路技术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制电路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路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泡水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00
元器件的材质一般都是铜的,用水清洗后不会有什么损害。但是,一定要等到元器件完全干后才能使用。否则会出现电路故障。如果在半干(就是表面看不到水但里面没完全干)的情况下使用会减短元器件的寿命。水洗后最好用吹风机吹干或在非暴晒的情况下晾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00
如果及时把水分彻底烘干,影响不大,但也不保证百分百没有,想IC插座下面 里面,只是一时没显现出来而已,不然搞修理的都建议用酒精,可以用高度数的白酒好一点,没有酒精的话,如果不小心掉的水里面的话,拿出来也要用酒精在洗过烘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