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第三分册书本课后练习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12: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01
第一课
[解析与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
提示:引导学生翻译、分析材料: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材料二所描述的是与宗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对学生的归纳与概括可以作字数上的要求,并强调主题是“社会结构”,以提高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①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②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
[自我测评]
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
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提示: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
提示: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祭庙
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 “八佾”即64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饩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
[活动建议]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状况的信息。
提示, “执”: “拿玄”,像桎梏之形。“鹤”,像人带手梏之状。
“圉”:内为“执”,外为“牢”。
“王”:斧钺之形,意为掌征伐之人,或象征权威。
“臣“:像屈从之形,事君之意。
“劓”:像割鼻之意。
“刖”: “龟句陀/”,以利器去人之足。,
“巫”:在龟甲上面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司占卜之人。
第二课
[解析与探究]
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
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提示: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集权。
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
[自我测评]
秦朝的*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秦朝的*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皇权至上、*集权为基本特征;**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秦朝*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课
[自我测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 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提示: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活动建议]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提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遗产如何能被批判地继承,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非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哪些历史遗产,又能哪些需要根据历史而不断发展、完善。
第四课
[课中思考题]
1.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提示:宋太祖用怀柔的*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2.阅读这一段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提示:①此题可先指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②对于是否同意朱元璋的看法,肯定有两种观点:同意或不同意。教师可组织分持两种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不要强行统一到一种观点上来。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①此题提供了三段材料,部分学生对这三段材料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三段材料的内容,从而明确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②对于“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一种认为无本质区别。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认识理解到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基本上能够总结出来。总的影响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
[自我测评]
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提示: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集权和皇权*;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的威胁。
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
提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登峰造极。
第五课
[自我测评]
1.古希腊城邦有什么主要特点?城邦殖*动的后果是什么?
提示: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动的最初起因是本邦的条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移民,后来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殖民扩张促进了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希腊世界。
2.古希腊城邦政体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又有何共同点?
提示: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贵族制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民主制下公民大会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君主制与僭主制都是个人*,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共同点:都是小国寡民;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政体组成的要素之一,都有公民大会的机构。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体下,公民大会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六课
[课中思考题]
关于发言人资格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公民享有雅典民主还需具备一定的个人道德修养,反映出雅典民主权利不仅仅依靠财产来确定。
[解析与探究]
你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的反映。雅典辉煌的文化是建立在辉煌的民主政体的基础上的。在民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原的各种见解,出现了学派蜂起、百宗争立的学术艺术繁荣的局面。各个学派互相辩论,通过辩论去追求真理,由此造就了古希腊文明的兴盛。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君主制政体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走向崩溃和封建社会确立的进程。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大国争霸,诸侯混战”中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侯王也千方百计地延揽人才。而社会大变革使从属于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群体‘‘士人”在失去生活保障的同时获得人身自由,运用自己的智识思考社会大变革问题并由此而崛起。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对问题看法不同,因而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们站在不同阶级立场,著书立说,坦言*抱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
1.雅典民主政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提示:雅典民主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提示:实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在法治的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有一定成效,但在*上,雅典民主*留有“漏洞”,那就是将军职位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将军。民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上层奴隶主手中。
3.雅典民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②雅典民主实现了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设想,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西方国家所借鉴。③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前者是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后者则采取代议制,是“大国众民”的产物。④雅典民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⑤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是狭隘的民主。
第七课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早期罗马法的这种诉讼制度是否合理?
提示: 《十二铜表渤虽已规定了诉讼程序,但平民对起诉时所用术语和具体程序不熟悉,法庭开庭日期也未公布,因而平民起诉受到*(李雅书、杨共乐估代罗马史》)。早期罗马法的条文还是受未成文习惯法的影响,对平民不利。
[自我测评]
1.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提示:罗马贵族共和制为了防止个人专权,设执政官两名,选举产生,权力相等,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的提案。设保民官监督*行为,协调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2.《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它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
提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八课
[课中思考题]
1.请思考: 做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这两个文件的引文,进行比较和概括。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中用法律*王权、征税必须经过议会批准、保证议会各项“自由”权利等思想。
2.请思考: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
在责任内阁制下,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事务集体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生活的什么状况?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唱词中所包含的信息,“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指所有的有选举权的英国民众; “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反映了两党制已经在英国*生活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分析唱词中的信息后,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链接”中的相关内容,并介绍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逐步扩大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状况。
[解析与探究]
1.请结合第4课所学知识思考: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提示: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
2.结合自《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英国的各种制度,谈一谈你对维多利亚女王作为立宪君主的认识。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力的*,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力和地位及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规定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开放性的。
第九课
[课中思考题]
根据这段话,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提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由人组成,所以*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
[解析与探究]
请思考:丘吉尔的一席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从这句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提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内阁)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的最高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自我测评]
1.美国开国元勋们在什么情况下创立了联邦制?
提示:在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时。
2.如何理解联邦*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
提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或女王)的职权有何异同?
提示:美国总统有行政权、部分立法否决权,而且有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英国国王(或女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第十课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
提示: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行政*,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陆海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最高正在加载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02
http://user.qzone.qq.com/350409508/blog/126734947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02
提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内阁)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的最高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