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 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24
http://bbs.eol.cn/post_14_324328_0.html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如此,因为借来的书就有还期,必须每天有计划地读一些,到时候才能如期偿还。开发区图书馆的综合类图书区是我常去的地方,很多好书让人爱不释手。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读书不少于30页的读书计划。这样,我的借书卡每次借一个月就可以读完两本300页左右的书了,而女儿,每次也可以捎带着读一本童书。寒假到了,学校的假期“三个一”中就有读一本好书的要求,于是我特意借来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每天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致使每天都多读一些,比计划提前读完了这本号称“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甚至连“前言”“后记”“补记”“附一二三四”都一字不落地如饮甘露一般读过了。读书必有感触,即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自己的读书习惯也是要摘记读书笔记和在博客中留下感受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读书就有摘记,每每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际,都要在脑海中回味半晌,陶醉于文中的故事里,尽享文字给人带来的那种酣畅淋漓的仿佛品尝艺术盛宴的美妙滋味。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变这种现在看似迂腐的习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写读后感,只要输入书名及读后感字样,然后右手的小拇指在“Enter”键上轻轻一点,很多现成的东西便尽数涌现,供人筛选,何必劳神费力地去想去写呢?但这样省劲不是我的风格,我属牛,天生劳碌命,必须自己辛勤耕耘得到的收获,享用起来才心安理得。作为教师,每当有新的任务下达,我连复制自己以前即使成功的文字都觉无聊,更不要说去复制别人的东西了。不是我孤芳自赏而对别人的东西不屑一顾,而是会觉得羞愧,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早已成为国人的笑柄,而公然窃取别人的文字不也可笑之极吗?虽然此类做法在我们身边已是司空见惯,人们都见怪不惊了,但我还是固执地守护着自己心灵的这一片净土。李镇西老师说“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我想,这种理念正切合了我今日此时的心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引以为荣的教育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认为,增长教育智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是比较科学的理念,教育生活才更有尊严。而一味地复制别人,自己如何提高呢?精神层面没有高度的人,在人格魅力指数上也会停滞不前。不要说教育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都难得有尊严。
关于自己的读书个性说了很多,现在该说正题,我的读后感了。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因为教语文的缘故,李镇西老师更是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小学的,但我也是教语文。我觉得,语文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就在网上订购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窦桂梅和李镇西两位名师的书中都提到这是一本催人内省的励志书,足见值得一读为快矣!还有李镇西老师称之为“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的教育专著,也是我今后去图书馆准备借阅的书目:《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女儿的信》等等,惭愧得很,教育大家苏氏的专著我只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在是孤陋得可怜,必须恶补。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之,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我班也有个很特殊的孩子叫安禹,听这名字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男孩,虽然和大禹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实际表现却是天壤之别。二年级下学期一开学,她的母亲领她转学来的第一天,就对原来就读的班主任老师颇有微词,意思是她的女儿没有学好主要是老师没有教好,但是我问到孩子的学习,这位母亲却支支吾吾。后来的相处我才知道,如果她单是学习不行倒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她的纪律更成问题,不仅自己不学习,而且影响全班同学——自习课,她把整个书包里的书本拿出来一页一页地撕出很大的声响,班干部去管她,她就去撕人家的书,最后竟嚎啕大哭,拿大鼻涕去甩同学,害得全班同学没法学习……没办法,我要是离开班级,只好尽可能把她带在身边。而在教室里,课堂上,她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给她安排同桌也是令我头疼的大事,如果把她单独安排坐一张桌子,领导说那是对这样的孩子的歧视、不平等待遇,可是安排她和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同坐,那就是对人家的不公平,因为她自己不学习,总是去*扰同桌。最后,我想出了给她“征同桌”的做法,终于给她找到了一个愿意和她相处的女孩,曾经和她在同一个辅导班学习过,只是安禹的家长无论给多少钱人家都不收她这样总是影响别人的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和她一样好动,也有耐心帮助她。单独给她布置作业的要求,只让她写生字,这样,她至少还可以老实地坐得住。曾经我为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而心中不安,但是看了李镇西老师转化万同,让他先从抄写《烈火金钢》开始逐渐做到课堂不影响其他同学,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依傍似的,十分释然。现在,安禹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非常听我的话。除了学习的其他活动,她都能积极参加。特别是卫生清扫的劳动,她干得特别卖力气。我总是不吝表扬,让她也感到自信,感到被尊重和受到重视。
感受之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每当回想起来就追悔不已的第一届学生的日记本,因为教师轮岗的安排,在我从中心校干满六年调离的时候,当时拿不完而暂存在学校的值班室,等我在新学校安顿好回去取的时候,那几箱子的本却被健忘的值班大爷当作废纸给卖掉了,我侥幸追至废品回收站,但无论怎么找,结果仍无功而返。那是我和教师生涯的第一届学生小学六年的心血啊!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我的一手指导下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大多数孩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的日记不是一天一篇,而是一天几篇,他们的观察和感受随时都会记录下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且文笔优美;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创编童话故事;还有的把日记当成了自己的小说连载……那一本本日记不仅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足迹,也反映着我的语文教学成果,更是他们毕业时留给我的最好纪念,因为我和那两个班级的孩子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那些日记本的丢失我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为什么不早点收藏好呢?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感受之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这每日十问就是原来的九问中的一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拆分开来的,但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因为复习和预习是两件事,各自要费不少时间,不能一言涵盖。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于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
http://wenwen.soso.com/z/q116948993.htm
《爱的教育》 读后感 -- 在我看过的书中,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映象最深刻。读完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家庭里发生的一件件充满爱的事情。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的《六千里寻母》。文中讲到了马尔可的妈妈去大城市工作很久了都没有消息,于是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妈妈。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在平时,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有一点点小小的不如意,就顶撞妈妈。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哎…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多幸福呀!我们要学会发现爱,奉献爱!
-------------------------------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25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