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香山阅读题及答案【漫游香山话曹氏(外一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1:32
一部《红楼梦》,使曹雪芹这位中国清代康雍乾盛世产生的伟大作家,跻身世界文学巨匠之列。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红楼梦》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完全弄清这位伟大作家的坎坷身世。曹氏身后既没有墓,更没有碑,也没有后代。除了半部《红楼梦》,几乎未留下其他可靠的可供参考的文字。
今夏,我造访了曹雪芹流落香山写作《红楼梦》时期的曹氏故居。曹雪芹故居东枕金山,北傍香山卧佛寺,西望香炉峰,处于北京植物园山青水秀的绿树丛和众多名胜古迹的环绕之中。早在1986年8月,我曾游览过刚刚开放不久的“曹雪芹故居”。那时,这里还是香山地区大片的民居、村庄。这个村子仍沿袭着清朝建制的村名:正白旗。1971年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旗下老屋发现了题壁诗,经“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红学”家们调查考证后,初步肯定了这里即是曹雪芹当年创作《红楼梦》时期的旧居,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曹雪芹纪念馆”。该馆于1984年4月正式开放,广大“红学”爱好者有了一处寄托、怀念曹雪芹这位民族魂的圣地。
而今,漫步于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故居已成为当年“正白旗”那片村庄的唯一遗存,也成为北京植物园中的景中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期交往的几位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所留的诗文意境和民间传说,在此能找到实景。走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石,横卧于小道中间。启功先生题写的“曹雪芹纪念馆”的镏金大字镌刻其上,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巨石之后一座清代乡间风格的茅椽小门耸立其间,题有“黄叶村”三字的木制小牌匾悬挂其上,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当年曹雪芹过着“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敦诚写了“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鼓励他一定要把《红楼梦》写出来。敦诚的诗句为今天“黄叶村”的意境留下了可靠的依据!这首诗被勒石,席地而卧于“黄叶村”的小道上。曹翁塑像立于“村”前翠竹丛中,那略显忧伤沉思的眼神似在构思《红楼梦》的情节,还是在诉说曹雪芹从“繁华似锦,烈火烹油”般的生活环境一落千丈、跌落到生活的最底层、流落西郊的穷困与忧伤?转过竹林,三棵古老的大槐树映入眼帘:西边两棵,枝繁叶茂,犹如撑天的巨伞,昂然挺拔;东边的那棵,即传说中有名的“歪脖古槐”了。
门前古槐歪脖树,
小桥流水野芹麻。
这是香山地区民间传说中提到的曹翁故居景色,在此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爱将笔墨呈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张宜泉《题芹溪居士》
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的诗句,有力地佐证了曹雪芹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曹雪芹的才华。
还是25年前初游时的那座小门,启功先生题写的“曹雪芹纪念馆”镌刻在小门左侧的墙壁上,“红学”家们还是谨慎回避了“故居”的可靠性及质疑争论。进得院门,绕过影壁,12间二三百年前的清代老屋呈现眼前。东边七间,西边五间。当年发现题壁诗的所在——“抗风轩”据说即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书斋。1986年初次游览“故居”时有幸进入“抗风轩”,感受了曹雪芹当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创作环境。与“抗风轩”紧挨的三间旧屋即曹翁当年居住的地方,室内摆放着在西山地区收集到的一些清代的老式家具,有躺柜、雕花槅扇、墩箱、八仙炕桌、清代瓷器等,向人们展示了200多年前满族旗人的居室状况。与曹雪芹直接有关的遗物是雕花槅扇,上有雕镂花样“岁寒三友”,“流云百蝠”。《红楼梦》中“怡红院”曾有这样的描写。那几间老屋斑斑陈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和数百年风吹雨打的印痕。“举家食粥酒长赊”,“日望西山餐暮霞”(敦诚诗),陈旧不堪的百年老屋向你诉说着曹雪芹晚年穷困潦倒生活的真实境况。其余几间为展室,是以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为主题,包括200多年来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曹雪芹在此地区的活动,西山地区对创作《红楼梦》的启示及影响等。有西轩题壁诗残片,曹雪芹用过的书箱及曹雪芹专门为残疾人谋生而写的手稿《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双钩摹本影印件。这三种文物互为佐证,尤其上面的字迹,雄辩地证明了曹雪芹故居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曹雪芹祖父曹寅的一幅书法作品,与《红楼梦》相关的实物等是陈列的重要内容。一座曹雪芹半身铜像安放在陈列室的显著位置,那深邃忧思的目光似与来访者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抗风轩”的屋后是一处较为宽敞的院落,翠竹掩映下,一座曹雪芹黑色全身铜像立于院中,那神态仿佛曹雪芹在做写作前的准备,抑或是为生活所迫做出门前的准备?这个院落是拆迁整个“正白旗”那片村庄以后扩建的,周围的两排房屋陈列着研究《红楼梦》的成果展,与《红楼梦》有关的活动内容,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生前来纪念馆活动的剪影陈列其中。
20多年来,北京植物园将曹翁故居周围起伏的山坡上植满了青松、绿竹及各种奇珍异草,故居处于万花绿树丛中,“歪脖古槐”似雪芹之魂见证了200多年来的世事沧桑。
距故居数百米处,是香山卧佛寺。香山卧佛寺也已成为植物园中的景中景。《红楼梦》中关于寺院的描写,都有卧佛寺寺院建筑的影子,红墙、古柏、青松,黄瓦、廊柱、古刹。这里你能找到作品中关于寺院景物描写的原型。卧佛寺右边有樱桃沟,都是作者创作《红楼梦》时期经常光顾的地方,《红楼梦》中象征宝黛爱情的“木石姻缘”创作灵感据说即得之于樱桃沟内“石上松”一景。漫步卧佛寺和樱桃沟,寻觅曹雪芹的踪迹,会让你感慨万端……
北京香山地区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曹雪芹满含悲愤,以他的绝世才华,正是在这片热土上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孕育、奉献了一株文学奇葩——《红楼梦》。
据红学家考证:曹家败落后,曹雪芹随其祖母李氏、母亲马氏于雍正五年(1727年)12月24日离开了他生活了13年的江宁织造署,于次年离开南京,来到今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曹家老宅居住。这里充溢着下层社会的气息,既是农副产品集散之地,也是商贩农夫、游民乞丐、市井豪侠乃至僧尼道士、三教九流的聚集之地。经历了生活的重大变故之后,曹雪芹感受到世态炎凉,对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有了更加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曹雪芹在这种生活环境里生活了十五六年,耳闻目睹,交往接触下层社会生活的情景和各色人物,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与江南时比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期间,曹雪芹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专为皇室子弟开设的官学——“右翼宗学”,做过两年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差事,在此结识了正在这里就读的宗室子弟敦敏、敦诚两兄弟,他们有着与曹家相似的遭遇,兄弟俩成了曹雪芹坎坷后半生相互最了解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