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1:4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0
陶真。
陶真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它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其歌词通俗易懂,多是七言句式,音乐是上下两句反复吟唱,伴奏乐器主要用琵琶和鼓。宋代演出陶真的*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盲人。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一般认为是明清“弹词”的前身。
陶真唱词多为七字句,如“太平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意思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总是嫌自己的官当得不够大, 天下遭遇祸乱的时候又常担心为公远行。
在音乐上大概也是作上下句反复吟唱的格式;可能源于民间的“莲花落(lào)”。例如元末高明《琵琶记》所引用的一段陶真,就是用莲花落的“帮和”形式来演唱的。
扩展资料:
宋代唱陶真的大多是“路歧人”,即不入勾栏,只在街巷热闹之处演唱的艺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在谈到临安路歧人的艺术活动时曾说:“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说明陶真在当时还特别为农民所爱好。
“唱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二者区别在于涯词多为子弟演唱,陶真则更为通俗易懂,是民间村人等主要消遣方式,是民间主要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41
宋元时期陶真是较为通俗易懂的说唱音乐。
明代关于陶真的记载较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当时“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并引明初瞿宗吉过汴诗:“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说明“其俗殆与杭无异”。说明在明代杭州与汴梁(今开封)都有盲者唱陶真以觅衣食,所不同的是在宋代唱陶真用鼓伴奏,至明代则用琵琶来伴奏了。
清代记载
到清代嘉庆年间,捧花生《画舫馀谈》中记载南京孔庙前演出百戏伎艺中也有陶真。李调元《童山诗集》卷38《弄谱百咏》中的一首:“曾向钱塘听琵琶,陶真一曲日初斜,白头瞽女临安住,犹解逢人唱赵家。”其题为“闻书调一名陶真”,可知当时杭州仍有瞽女唱陶真。从“闻书调一名陶真”来看,说明清代“陶真”也称为“闻书调”了。
“闻书”为“文书”之误,据范述祖《杭俗遗风》讲,当时杭州称弹词为文书,现在宁波弹词也称为“四明文书”。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弹词”,在江浙民间流行,也是用琵琶伴奏,唱词为七言句式。由此可知,陶真这种伎艺后来可能渐与弹词合流,被弹词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