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1: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5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给刘备出谋划策,出了不少主意。在这些主意里面,有好有坏,当然会有一些不成熟的主意。
在这些不太成熟的主意里面,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以下几个:
1、《隆中对》的后半部分,两路北伐的方案。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刘备的主力也就那么多,取得荆益之后,由于三峡的阻隔,自然而然就被分隔为两个部分。诸葛亮想当然的想出了分两路北伐的方案,一路出荆州向宛洛,一路出关中向长安。
可是,这两个战略方向相隔太远,根本不能形成协同。这在军事上属于分兵的大忌。最后,这个方案才开始实行,就失败了。孙权和曹操合伙袭占了荆州,杀了关羽。
虽然说,这与关羽大意,孙权出其不意的袭击有关。但是,这与《隆中对》两路分兵有着直接的关系。关羽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由于兵力不足,虽然关羽水淹七军,取得重大胜利,可是却面对大好形势无力扩张战果。也是由于兵力不足,关羽*抽调后方监视东吴的兵力到襄樊前线,结果被吕蒙钻了空子,丢了荆州。
如果不是按照两路分兵的方案,集中兵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那么情况会好得多。攻关中,守襄樊,或者攻襄樊守西川,都可保万无一失。可惜由于《隆中对》的先天错误,使得刘备功败垂成。
2、刘备自立汉中王。
刘备自立汉中王,这件事情做得十分仓促,对蜀汉损害很大。首先刘备把自己放在了和袁术一流的地位,使得自己丢掉了匡扶汉室的面纱。其次让孙权有了背盟的大义名分。孙权以为汉室讨伐叛逆为名,减轻了背盟的压力。第三,刘备进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建设上,放松了对荆州的支援。
所以,这个举动是得不偿失的。在《诸葛亮传》中刻意回避了这个情节。但是,在《先主传》里,拥戴刘备称王的人里有诸葛亮的名字,这说明作为刘备的文官之首,诸葛亮也是参与者之一。
3、封赏黄忠。
在平定西川后,刘备对部下进行封赏。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史书上记载: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这里,我们看到,诸葛亮阻止封赏黄忠的理由十分牵强。不封赏黄忠,主要是因为害怕关羽有意见。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做,会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首先,黄忠不服。自己立下大功,不封赏也就罢了,可是却因为怕关羽不满意的原因取消,这谁能够服气。黄忠自然会对刘备阵营,关羽之流有意见。
其次,下属听了也会不服。这些人有黄忠的前例,以后还怎么打仗?
第三,关羽也不会服气。自己远隔千里,没有根由就给自己头上扣上顶嫉贤妒能的帽子。
幸亏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后来虽然关羽有意见,但是事实证明无关大雅,在旁人的劝说下,很快就平息了。
4、劝说刘备杀死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他跟随刘备屡立战功。可是,在关羽失败的时候,他没有能够救援关羽。后来又丢失了上庸。回来后,在史*载: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我们看,杀刘封根本就没有道理。如果真的刘封有了死罪,杀之可也。可是,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刚猛难制”的理由,就杀自己一员大将。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刘备事后流涕也无济于事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能北伐成功了。他只能用他可以驾驭的人,而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不是无限的。因此,他不会去挖掘培养人才,使得他手下没有人才,最终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