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31 03: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00:0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认识论哲学明确提出的 现代哲学从反形而上学起家 关注的不再是这一思存关系问题 原因很多 五花八门 像人本主义思潮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陷入空洞的思辨 忽视了人的鲜活的存在 转而关注人本身 这一哲学转向使得思存关系问题退到次要位置上 又比如你提到的科学主义、语言哲学 他们大都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包括思存关系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逻辑实证主义最为极端 维特根斯坦则有所保留 认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是神秘不可言说的) 又如 现象学 仍然是沿袭康德、笛卡尔认识论哲学老路 但谨慎保守的经验主义立场要求将现象意外的一切问题悬置起来,不做判断 因此拒绝就所谓“事物的本源”说什么 另一些哲学家 像詹姆士,本身持一种中立一元论立场 反对心物二元论的划分 因此也可以说 这是在过去的理论失效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统一心无二元对立的尝试 总之 这个问题不是哲学的唯一论域(恩格斯的原话就就不是说这是唯一问题 有的人对此存在误解) 也和哲学的时代性转向有关 另方面 简单的唯物唯心的划分也并不总是有道理 有的哲学理论并不涉及这一本体论层面 有的哲学家算是二元论或后来的“中立一元论” 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还有一点要注意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包含两层:一 谁决定谁 谁是第一性的 这是个本体论问题 二 二者是否同一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这是认识论问题 而通俗对“思维维和存在”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通常把“思维”理解为“意识、精神” 把“存在”理解为物质实体的“实在、物质”,这就自然而然的把这一问题等同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 这违背了原来的意思 中国哲学界近二十年来有人主张翻译为“思维和是” “是”在这里就不一定是物质的东西了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并不举个例子来说 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和思维是同一的”(现在主张译为:“能‘是’的和能被思维的是同一的”) 但一般把他视作唯心主义大师 回答有点混乱 楼主自己整理一下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00:04
因为西方哲学已经不再需要为资产阶级的合法性而斗争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00:05
其实唯物和唯心本来就没有什么对和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对大家有利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00:05
要理解这个问题,那么你要弄明白,哲学是为谁服务的。懂了这个就自然迎刃而解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7 00:06
所谓唯物主义原本就只是哲学的一个小分枝而已,和其它的比如机械论啊实用主义啊什么的是同一地位的,只不过中国因为*问题把它和所谓的唯心主义并称为了两大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