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18
三天前,由于和朋友在江边看星星引发了关于“寂寞”的一段思考。回过头来,接到另一个朋友的电话,说:“不过是看不到星星这样的小事都能唧唧歪歪出这么一大段的东西,你的人生真是太无趣了。要是我骂两句就完了。”朋友是希望我能够活得不要那么严肃,轻松一点,不要想太多。然而,我发现,若是朋友不说,我竟没有发觉诸如此类的思考已经成了一种人生的习惯,但是我为什么要去思考这些并没什么意义而又看似虚无的问题呢? 于是打开电脑,又码起这篇文章来。不是对朋友观点的否定,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人生? 这里提到的“人生”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活的现状,而是与之相关的那些抽象的命题。这些命题或关联着我们与社会维持联系的方式,或关联着我们生命的价值追求,或关联着现实生活与人性的种种背离。应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人文性”思考。 我很相信“路在脚下”的说法,但出发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明白自己的位置与方向?我们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将在未知的时间里消失,人生就如同芥草之舟之于瀚海,面对无始无终的宇宙与苍茫大地,在有生的这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在这对自己的生命稍微可控的一点时间里,如果连人生将走往何方,将如何行走都没有概念,那不是活得很草率?退一步说,这个世界的变化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权威若封建时代的帝王也无法左右很多事情的发生。每天都有许多事在身边发生,对我们或有利或有害,我们也因之或喜或悲。如果我们没办法左右事情的发生与结果,那我们是不是至少应该想明白这样的的结局是源自怎样的一个原因,说得糙点:要死也死个明白。 因此,这样的思考其实是源自生命内部求生的渴望的。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生存必然会遭遇“身体”、“心理”、“灵魂”三种界限,当这样的界限出现的时候,就是人必须思考的时候。 我想,这其中最本质的应该是身体的界限。 肉体的软弱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宿命,这就是“身体的界限”。往往我们在直面这种软弱时会自觉的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像衰老、重病、车祸这样的时候。这时,人们往往开始自我反思“难道这就是生命的终点?”、“生命如此短暂,我是否有价值的活过?”、“我所追求的价值就一定是真理吗?”谁都怕死,所以谁都想更长久的活。思考人生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身体的界限,为自己寻得一种“永生”的途径。 “生命永恒”这个话题实在是一个太有*力的话题了。但凡是人类,但凡面临死的不变宿命,我想大都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物质条件再充裕一些,一定会有一些实践性的实验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所以,秦始皇派徐福出海,汉武帝炼不死之药,包括当下的富豪将自己冷冻保存,都表现着人类在生命大寂灭前的恐惧。我也恐惧,于是我也思考。 然而,在我的认知中,这个世界是运动的,即便亘古如时间与空间也没有永恒的可能。于是,生命的永恒本身只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至多只能追求一种相对的“永恒”。那么什么是相对的“永恒”呢?物质必然消亡,即便长久似马王堆的老太,那也早不复当年的风姿,仅是一具供人参观的皮囊。物质世界永远变化,而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永远随之变化,这就决定了将生命寄托于物质的追求与创造将是一种徒劳。于是,剩下的便是精神了。台湾作家李敖说:“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一千年后,世界末日,什么都朽了”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无形的生命。如果有什么能比物质更加永恒,我想那便是人的思想了。十四岁那年我得到这个结论,那时我想,即便逆天而行也要强硬的用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我走过的痕迹,于是便把思想的传递作为终生的追求目标。雅斯贝尔斯说,“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终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并不依附于外物的,那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临死了却不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他们的人生意义何在呢?当自己都没有机会认同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消失了。当然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人都想让自己不同于别人,能把自己人生中一些现象的原因思考清楚,就是我觉得能不同于别人的一种价值或方式吧。 客观世界之外还有主观世界。肉体的脆弱也必将带来心理的脆弱,这也便是心理的界限。 传统的儒家学说告诉我们人性本善。我们也往往是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去面对世界,在普罗大众面前展现出正人君子的一面。但是人性深处的各种*时不时会跳出来告诉你,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些冲动、有些*是即便圣人说上几百遍“慎独”也没有办法控制的。性格中隐藏着的未知的阴暗会在你不能预知的某个瞬间顿时腾起,这时我们就会矛盾,迷茫,也会开始思考。为什么当我们面对怎样怎样的情况时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去做。看似这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其实是人性自身所存在的一种矛盾。当然正是因为人性的矛盾世界才丰富多彩,但对于人自身来说,矛盾本身是让人痛苦的。因此,思考人生的某一个意义就在于认清人性,从而为自身的痛苦找到根源。 我们出生的时候绝对没有配发一本使用说明书。每个人对于各自的人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便有一些先圣写下了一些讨论人性的文字,但“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道理全是片面的。前人早就说了,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难得多,或许有的人认为思考这些必然无果的问题不如直接凭直觉去完成。但直觉并不是永远靠谱的东西,而规律虽然不一定每种情况都适用,但总是一种参照。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人生不过是为了打破这种“心理的界限”,为自己编写一本人生的使用手册。以便于在感觉不太靠谱的时候能打开一盏理性的应急灯照亮适合自我前行的道路。 活在当下固然正确,着眼现实也是对的。但总围着解决实际问题而奔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无事忙的境地。仿佛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要做好,什么也放不下,面面俱到的人生肯定是都不到位的。对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人生命题的思考其实起的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它能让我们放下眼前的忧虑与得失,从人生更远的方向上找到出路,消解对命运的迷茫与恐惧,当我们对人生的终极恐惧——“生与死”都能洞悉时,还有什么问题难以解决呢?除此之外,对这些看似虚无的问题的思考能让一个人人生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就能对“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方”、“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这样的问题有个比较明确的判断和认知。之所以说“比较明确”,是因为这些问题注定是无解也是多解的,一辈子求解,从实际的角度看真的是无功而返。但正因为没有答案,所以可以为不断的探寻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与不竭动力。 人生的快乐是多元的,看到一张搞笑的图片或是听到一则笑话,因为其中简单的常理逻辑错位而发笑,这是一种快乐。而同样的,对那些浩如星辰又渺茫如星辰的人生命题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领悟,这也是一种快乐。而我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便是我的快乐。台湾作家龙应台再一次演讲中说过:“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思考人生而以文字表达,不过也就是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当然,我真心感谢那位希望我活得简单而快乐的朋友。只是这些文字将缀*生道路上的标记,当我回望时,我会知道自己是如何一路走来,又将如何一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