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7: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2:42
《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作品原文如下: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词语注释如下:
⑴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粤赣*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⑵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⑶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⑷这边:指**根据地南线。
⑸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⑹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⑺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白话译文如下: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创作背景:
1928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对我军进行“围剿”,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临时*推行“左”倾*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在会场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