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26 05: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8:50
在清晖园的荷塘南角,为清晖园正门,门厅上悬挂着一块由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清晖园”匾额,匾额古朴,“清晖园”3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清晖园内,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遍布满园。其中,位于大门处的一棵高大的老白果树,已有160多年树龄,
有“活化石”之称,一般要大面积雌雄间种才能结果,但这棵老树,却能在多年内,持续单棵结果,是一棵“双性树”,可谓奇特。
在清晖园中,有一口长方形荷塘。全园的建筑,大多以荷塘为中心,绕荷塘一圈,沿岸而建。离门厅不远处,有一座突出水池的“澄漪亭”,临水一面刻有一副对联:
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
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
此联原为龙渚惠岳父、顺德咸丰探花、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大书法家李文田所书,因日久而损毁,后来重写过。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
碧溪草堂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门为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门框镂成两束交叠翠竹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扇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48个形态各异的“寿”字,称为“百寿图”。
在碧溪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以表筑园者志向心迹:
未出土时先引节;
凌云到处也无心。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也宜凭栏玉立,体味荷塘听雨任东风的情愫。
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和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其亭柱楹联书的是:
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
沿池廊直出即抵达船厅,是清晖园古建筑中的精华所在。船厅也叫旱船、旱舫、不系舟,是我国园林模仿画舫的特有建筑,船厅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类似跳板,令人处身其中宛如置身舟楫的效果。
清晖园的船厅纯为旱船,相传是模仿清代珠江河上的画舫紫洞艇建成的两层楼舫,成为“船厅”,分船头、船舱和船尾,这在我国建筑设计上是唯一的派例。
它与惜阴书屋和真砚斋南楼组群,借一带廊旱桥连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两侧饰以水波纹,船舫神形已是具毕。
船厅原是小姐绣阁,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举止贤淑,精通诗书,善弄琴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楼作为小姐闺阁,别称“小姐楼”。
小姐绣阁与南楼形成船的前舱后舱。在船厅门正面,雕有绿竹数竿,厅内花罩镂空成两排芭蕉图案。蕉下石头上雕刻得羽羽如生的蜗牛。
在船厅前,有两口池塘,似将楼船浮在水中,船尾有丫环楼,船头栽有一棵沙柳,柳边有一紫藤,犹如一条缆绳。船厅后边,还有一棵白木棉树,以其花淡黄近白而称奇,因为木棉树一般开红花。
此外,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帝之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当时亲手所书船厅下面的匾额“绿云深处”,形象地描绘出了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
与船厅跰足而建的是惜荫书屋和真砚斋相连的一组园林小筑,此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园主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
其中,“真砚斋”的匾额是原来由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因日久而损毁,后来重写。
在荷塘东边,曲径逶迤欲左先右,石引飞虹欲上先下;园林中每一亭轩既与其他景点成对景。其中,有一花亭,景象非同一般。近处苔侵石岸绿水漾落花红,远处曲廊连堂榭修墙衬垂柳。
花亭在结构上颇有特点,为了使亭内仰视平面与四角攒尖灰塑瓦顶风格一致,达到归隐脱俗的意境,免却常见的彩绘天花藻井,而采用“不露望砖木椽者,覆以板纸,”被称为“仰尘”、“顶格”的做法。
由荷塘旁的一扇最古老的小门可进入清晖园的“读云轩”,门额上面“清晖园”3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迹托版。读云轩主体建筑是清代岭南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瓦面构造层层叠叠,融合了我国亭台楼阁“明标暗拱”的特点。
读云轩客厅外,经其左边的回廊,可以欣赏品味到读云轩的石趣,正所谓“读者品也,石乃云根”。读云轩中满布形状各异的石头,或突起于跨塘花墙的洞窗脚旁,或吻嵌于围池砖基中间,或兀现于砖砌花台之上,处处是石,各呈其趣。其中有产自安徽灵璧市的“灵璧石”,这种石坚硬如钢,色泽丰富,形态怪异;
此外,还有产自山东沂蒙的“龟纹石”,广东英德的英石和广西的钟乳石,每块石头均有相当丰富的欣赏价值。古语说,石头是云的根,意思是山间云霭都是从山石上袅袅升起的,这大概就是读云轩名字的来由了吧。
距读云轩不远,有一座高耸的石山叫“凤来峰”。它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3000吨石,全高12.8米,是广东最大、最高的花石岗石山。
在凤来峰石山上,辟有小径,一棵古榕穿山破石而长,还有瀑布,凌空飞泻而下,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
凤来峰下水池处有几块“汀步”踏石,由此可进入山洞,考究细水长流的古井。瀑布下的长形大湖被石桥和波形花墙隔开。
读云轩的一边水平如镜,凤来峰的一边水花四溅,流波不倦,一湖之上竟有动静两种景观。在这里,可以登上凤来峰,俯览清晖园的全景;也可以在水边的走廊上休息,品味周围的灰塑。
从凤来峰下,经一段曲折清幽的小径,即可转达沐英涧。沐英涧主要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和水榭相结合。由沐英涧小门、有一面扇形花墙游廊,可去石拱桥上。花墙上的几扇大窗,每扇都用铁花、金箔、陶瓷巧妙地装饰,每个扇窗从不同方位望进去都有一番景色,好似一幅幅扇画,达到步移景换的设计效果。在其左手边有座半月亭。
中央的玲珑榭是整个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置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种各种名花异木。如果置身于玲珑榭中欣赏周围的景色,无论是何时节,都可以闻到四面八方吹来的花香,所以这里题有“八表来香”的牌匾。
玲珑榭室内八面全是木制装饰的玻璃窗格,窗门上有8块红片玻璃,是清晖园留下的清代玻璃制品。玲珑榭的周围有四座按坐落方位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的石山。
坐落在西面的是“秋石”,用黄石所造,旁边种有枫树、乌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气息;坐落在北面背阴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苏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构图选用元代袁江的“富贵玲珑石”,作一屏风状;
东南面置于晨光可照之处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松皮石造成的石笋,周围再种上竹树和灌木,突出奏纤弱和清秀的感觉;“春石”后面是“夏石”,也是本园的主峰凤来峰。
清晖园内多处都有“岁寒三友”之一的形象,处处表现着园主对高节虚心的竹有着独特的崇敬,或是借物咏志,园主还嫌不够,于是在庭园深处南楼后又另辟一了院落,名为“竹苑”。
竹苑紧靠沐英涧,是清晖园里的又一个园中园。竹苑地幅狭长,却广植修篁。竹影婆娑应风入,蝉鸣短长景更幽;巷院尽处,玲珑壁山迥峰卷云,袖珍眼泉甘洌清甜;竹苑内建筑小巧而精美,有许多清代的艺术品及题词。在竹苑小径的一道小洞门门额上方塑有“紫苑”二字,小洞门的两侧塑有对联一副:
风过有声皆竹韵;
月明无处不花香。
在小洞门背面,两旁装饰着灰塑绿色芭蕉叶,叶上刻有一副对联:
时泛花香溢;
日高叶影重。
竹苑遍种花竹,清静幽雅。竹苑通道的尽头左面是“笔生花馆”,馆的命名出自于李白“梦笔生花”的典故,寓“学业有成,文才出众”之意。
龙家重视后代的教育,龙家子弟也参透“真砚斋”求实之意,谨守“惜阴书屋”的勤奋之旨,于是达到“笔生花馆”才华高超之境。
在竹苑通道的尽头右面,筑有狭长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过,故名“斗洞”,古人亦曾以“既有狮山,有斗洞”来解释“斗洞”的来由。
这一石景设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间,又能遮阳避光,实在是不可缺少。斗洞旁边的“归习寄庐”是清代岭南一代书法名家、咸丰年间进士李文田辞官归故里时所题;
由竹苑潜斗洞出,是由“归寄庐”和“小蓬瀛”与木楼组成的另一院落。右厢是“归寄庐”,龙氏卸任赋闲聊寄卧龙庐。“归寄庐"牌匾是均安上村咸丰探花李文田所书。
“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在两座建筑中,“小蓬瀛”位居其左。蓬瀛为蓬莱和瀛洲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
“小蓬瀛”厅堂装饰着一幅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上刻仙桃一棵,枝繁叶茂,硕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红晕,衬出满堂喜气,是一幅民间色彩很浓的艺术珍品。它与“大金鱼”和“白木棉”号称当时的“清晖园三宝”。
在这座木雕《百寿桃》树上,实雕桃子仅99个。据说,民间讲究“寿”不能满,而“百”是个满数,所谓“人生不满百”,寿满便是寿尽,又因“藏”与“长”谐音,桃子又是寿命的象征,“藏寿”也就暗示了“长寿”,再加上99又切合了长长久久之意,因此,“蟠桃树上有99只仙桃”的说法极其深得人心,并长久流传下来。
小蓬瀛旁边有一木楼,是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装修精致华丽,古色古香,镶嵌着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户。
广东佛山清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