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1: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2:53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1917 年撰写,是他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讲辞。详细分析宗教的起源和作用,谓"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
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认为人类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脑力简单,知识低下,视一切事物均不可思议。于是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故宗教在社会上形成特别之势力。
以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日趋发达,现代人根据科学知识寻求解答,不再以宗教为知识。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意志亦与宗教脱离而独立。
宗教所余下的只有感情作用,或称美感。文艺复兴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作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蔡元培认为美感具有“超越性”、“普遍性”。
蔡元培论证道:“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
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公园之花石,农事试验场之水木,人人得而赏之。
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祀,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美之普遍性可知矣”。在他看来,正因为美具有普遍性的品质,同时也必然是超利害的:“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