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0 19:4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3:20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
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
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
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扩展资料:
生平: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3:22
宋神宗二年,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时当王安石行“新法”,很希望得到张载支持。张载并不反对变法,但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遂与安石”语多不合“。后因其弟张晋反对变法获罪,张载辞职回乡,以讲学著书为生。
张载精思过人,且强调践履,注重“外王”。他重视《周礼》,其重视的向度或与王安石有别,但主张通经致用的立场则完全一致。他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甚至想把《周礼》关于“井田”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构想,在关中集资购田以付诸实施。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要说的就是复周礼以开太平,但士官不顺,才华抱负无以施展,只能讲学著书,造道家中。
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 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 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 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3:21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3:20
dddddddddddddddddddddd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1 03:22
关于张载的背景下的说法的相关信息,可以上一些网络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