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0 09: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1 03:13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引用下古代人是怎么记述这个事情的。
在王禹偁《建隆遗事》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言太祖问迁都之事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而晋王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其实我们后人看这段话有很多细节可以琢磨。
第一点:当时的晋王是谁?
晋王其实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此时的赵光义是开封府尹。而开封也就是汴梁。赵光义之所以反对迁都洛阳,是有很深的政治意味的。因为当时的汴梁已经存在数以十万计的禁军。赵光义也曾以迁都洛阳后,难以转运粮草供应禁军作为反对迁都的理由。比如下面这段:
京师屯兵百万,全籍卞渠漕运东南之物赡养之。若迁都洛,恐水运艰难。
但是要注意,赵光义这番话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之所以要在汴梁屯兵十万,就是因为汴梁没有山河之险,不得不大量聚集军队以拱卫首都。而大量聚集军队,参照当时的运输条件,也确实只有靠水运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但是,如果迁都洛阳后,也就不再需要这么多拱卫首都的军队了啊!没有这么多吃饭的人口,何必还要计较漕运呢?
第二点:宋太祖赵匡胤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现在可以考据出来的是赵匡胤是在去了一趟洛阳后,再回来说的这一番话。而在洛阳时,赵匡胤还曾大力夸奖了焦继勋。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召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面奖之,加彰德节度使。继勋女为皇子德芳夫人,再授旄钺,亦以德芳故也。
那这个焦继勋是谁?又为啥说是以德芳故呢?这德芳又是谁呢?
咱们百度下赵德芳就会知道,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但是呢,赵德芳比他的三个兄长活的都长。虽然他也只活了23岁。。。
而赵德芳的妻子就是焦氏,也就是焦继勋的女儿。
再看上面的引文,焦继勋的官是啥?为啥赵匡胤看洛阳宫室壮丽要当面奖励他?
因为焦继勋就是知河南府啊!洛阳他说了算啊!
假设赵匡胤真迁都到了洛阳,那可以说在焦继勋的保护下,或者说拥护下,赵德芳那是铁定要当皇帝的。他赵光义再牛,说话也只是在汴梁顶事而已,一旦迁都洛阳,赵光义没办法再利用位置优势把控禁军,哪里还有啥金匮之盟啊!
那这样一来还有赵光义屁事啊!
第三:在德不在险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老一套的要讲道德。可是大家可曾考证过这话从哪里来的,典故是啥?
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德不在险是在史记当中。典故是杀妻证道第一人、吮痈大神级人物吴起先生和魏武侯的对话: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看上面这段话,再反向思考一下赵光义这个在德不在险的意思。你就会发现,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啊!意思就是:
赵匡胤你说的道理我赵光义都懂,可是我现在先拿隐晦的话告诉你,你要想迁都,老子就要闹事。所谓禹灭之,汤放之,武王杀之。老子暂时做不到,可是最直接的威胁你赵匡胤总能感受到吧!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所谓舟中之人,古代一个小船能有多大,这也就是个比喻,寓意周围的人要造你赵匡胤的反。
那周围的人是谁?
当然是他赵光义咯!
因此,为啥宋朝放弃定都洛阳,其实迁都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不过是被赵匡胤的犹豫不决,赵光义的私心叵测,以及后来的宋朝皇帝们给耽误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