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传之递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56
1.置邮而传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齐国人)向老师请教怎样治国,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其大意是,孔子说过,道德的流行,比设立邮驿传递公文的速度还要快。当今,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肯实行仁政,就像为百姓解了倒悬之苦,使百姓高兴。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正当其时。置邮而传命,即设立邮驿来传递官方文书。这句话也说明,远在战国时代,我国即已有了邮驿,距今2400多年。
2.烽火报警
我国自周朝开始使用烽火报警。周朝各国在边境上设置边亭,配有亭长或亭尉管理。遇有敌人入侵,就击鼓或举烽。邻亭得到信息后,相继击鼓或举烽。如此接力相传,很短时间内就把战争信息传出百里、千里之外,直至国都。秦汉时代,烽火通信日臻完善,颇具规模:“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烽火台一般设在高爽空旷、便于瞭望而附近又有水源的地方。传递警报的信号有表、烟、苣火、积薪四种。表是用缯布做成的颜色鲜明的旗帜,遇有情况,将旗帜升在表杆上。烟是在高竿上安装一只小笼,需要时点燃它以示警。表和烟常常在白天并举,所以也叫“烽烟”。又因报警烧的常常是狼粪,因而又叫“狼烟”。夜晚的信号时苣火,特别紧急时将积薪点燃,让熊熊火光传递警报。烽火报警报的主要是军情,所以,烽火被作为战争的代名词。周幽王有“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杜甫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呐喊,王昌龄则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的诗句。“百尺楼”指备置烽火的城楼,也称戍楼。
3.鸿雁传书
也称雁足系帛。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晚年,汉与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除带去大量礼品外,还归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意外发生了:汉降将、匈奴人卫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划,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取单于的母亲归汉。由于虞常曾向张胜透过消息,及至虞常失败,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
匈奴王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企图使苏武投降,都失败了。他们将苏武关在一地窖里,并断绝饮食。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才免于饿死。后来,匈奴人又把他流放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让他放牧一群公羊,说什么时候公羊下崽,就放苏武回国。
在人迹罕至的北海,苏武持节牧羊19载。饥寒交迫不说,期间母亲和一兄一弟相继死去,妻子改嫁,终不能动摇其志。汉昭帝初年,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诈言苏武已死。常惠设法见到汉使,教他一法。第二天,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猎的宫苑)射下一只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不得不放苏武等9人随汉使一道归汉。
上述鸿雁传书的故事,是常惠虚拟出来的。但并非说鸿雁传书的事就绝对没有。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代初期的郝伯常就曾用自己驯养的鸿雁送过书信。
由于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人们常常以鸿音、雁札、雁书、飞鸿、鱼雁等来代表书信。
4.鲤鱼传书
书信又称鳞鸿、鱼书、鱼素、鱼函、双鱼、双鲤等。鱼与书信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里的双鲤不是真鱼,而是用木刻成的鱼。汉代以前,信封还没有出现。信件是夹在两块木板里面传递的。两块木板刻成鱼形,中间挖成凹形,信件放入,合在一起,用绳子捆好,在打结处糊上泥土,加盖印章,然后发出。
与此相联系的,是典故鱼腹丹书帛。说的是公元前209年,壮丁900人调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因雨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于是爆发了大泽乡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为了“威众”,即让人信服,就找来一块帛,上述“陈胜王”3个字,装入鱼腹,偷偷放进渔人的鱼网中。待士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大惊,以为天意。“陈胜王”四处传开。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5.纸鸢飞空
纸鸢即风筝。说到风筝,自然想起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制作的风筝迷:“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创造。它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春秋时代,鲁班就曾削竹为鹊,精巧得能飞上天空,三天不落。战国时代,墨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会在天空飞翔。纸鸢飞空说的是风筝用于战争。据南朝无名氏《独异志》载:“侯景围困台城,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围困在京城建业(今南京)内的台城,武帝之子简文用纸鸢飞空求救。
6.青鸟传书
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有3只青鸟为她觅取食物和传递信息。这3只青鸟长着红脑袋,黑眼睛,绿羽毛,招人喜爱。
有一天,汉武帝和群臣正在举行斋戒仪式,忽然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到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一美丽可爱的青鸟,甚为惊奇,问大臣东方朔:“这是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回答:“西方王母要来了,青鸟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由两只青鸟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慌忙迎接。从此以后,青鸟传信的传说便流传下来。后人也常以传信的使者为青鸟。唐代李商隐《无题》有云:“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