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课等:贵州省贞丰县孔明坟遗址——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3 07: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2 00:11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09 年7 月3 日第 004 版
2007 年 3 至 8 月、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1 月,为配合龙滩电站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贞丰县文物管理所对贵州省贞丰县孔明坟遗址进行了连续两次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 700 余平方米,揭露出了目前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共获得各类遗物 2 万余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陶片仅发现数十片,磨制石器发现也很少(基本都是局部磨光,通体磨光者仅数件)。各类器物的比例体现了该遗址打制石器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殊性,特别是该遗址是贵州省北盘江流域首次经过系统发掘的位于河流阶地上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遗址位于贵州省贞丰县鲁容乡孔明村,小地名叫孔明坟。处在孔明河与北盘江汇合处的北盘江东岸一级阶地之上,与小河口遗址、天生桥遗址隔河相望,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以孔明河河沟(现已变为一季节性的小河)为界,分为沟南、沟北两个发掘区,沟南区是此次发掘的重点区域。沟南区主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 6 层,其中第④、⑤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这两层遗迹遗物丰富,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少量的陶片,具有石器制造场的性质;第⑥层亦为新石器时代堆积,但未见陶片出土,石制品数量大大减少,类型上也有别于④、⑤两层。
此次发掘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房址 1 座(还有一些零散的柱洞),石铺道路 1 段,墓葬 9 座,灰坑 4 座,堆积残碎石制品及原料的坑(暂称之为废料坑)3 座,石器加工点和石堆 30余个。
叠压于第④层下的石器制造场体现出明确的功能区划,发掘区东北区域发现有一些石器加工点和石堆。石器加工点往往以一块大的石砧为中心,在石砧周围分布有很多小的石片和碎屑,显然是由于制作和修理石器而形成的。石堆往往由分布密集的断块、碎片、砾石原料等组成,很少见有成品和半成品,基本上都是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往往集中呈堆状,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 1 米以上,上述迹象表明这一区域可能是制造初级产品的场所;在发掘区西南部发现有 1 座房址和一些零散的柱洞,根据柱洞的倾斜程度来看,可分属于 3 组不同建筑遗存。完整揭露的 1 座房址为近长方形的围栏式地面建筑,可能属于临时性的建筑遗存,屋外西侧有一座小型的灶。另外房址周围发现有几件砺石,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属于精细加工并兼作休憩的场所。房址门口有一段用大块砾石及石制品铺成的简易道路。道路长约 10 余米,直通发掘区东北部制作初级产品的区域。道路以北、以西的区域发现有 6 座墓葬,多系近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坑较浅;从葬式上看,人骨零散,往往大部分骨骼缺失,可能属于二次葬。各墓内均未见随葬品。有的墓葬人骨上还压有大块砾石。灰坑大多较浅,有的坑内堆有烧骨,可能是丢弃生活垃圾的场所。这些遗迹现象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构成了一个功能区划明确的石器制造场,制造场的面积超过 500 平方米。
叠压于第⑤层下的遗迹主要有石器加工点、石堆、废料坑和墓葬。K1003 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废料坑,坑内堆积了大量的断块和石料,石片和石器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加工石器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墓葬发现 3 座,三座墓葬呈“品”字形共同埋葬于一个大坑内,并且每座墓葬的上部都压有大块砾石。墓葬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小而浅,其内人骨散乱且残缺不全,从葬式上看都属于二次葬。
遗物方面,④、⑤两层所包含的陶片发现很少。主要是灰褐和黄褐色夹砂陶,掺合料多见细小的砂砾,纹饰以中细绳纹为主。第⑥层尚未发现陶片。
石制品及砾石原料数以万计,初步统计已超过 2 万件。④、⑤两层的出土物没有本质区别,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很少。
制作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岩性以砂岩和变质灰岩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石英。石料、断块、石核、石片数量巨大,石器较少。石锤多为长条形或扁圆形的砾石,一端或周边都有砸击疤痕。石砧数量较多,多为砂岩质,残碎者较多。石片按台面存在的形式,以天然台面和零台面的数量最多。打制石器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和刮削器,其他类型较少。砍砸器数量最多,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多在砾石的一端加工出刃口,而在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多保持天然砾石面。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正向加工和反向加工的标本均有较多发现。两面加工者数量较少。近似圆形和椭圆形的扁砾石砍砸器也有发现,其周边多有使用痕迹,体型较大的砍砸器比较少见。刮削器可分为三大类(暂称为之 A、B、C 三型),A 型刮削器多由扁平的砾石直接加工而成,在砾石一端或周边都有加工痕迹,第二部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多是正向加工,有的石器背面还残留有部分砾石面。总的看来,这类刮削器体型较大,多在 5 厘米以上,器身和刃部都较为厚钝,多数标本可归入斧、锛、凿等工具的毛坯。B 型刮削器多由厚大的石片(多是零台面石片)加工而成,一般在石片的远端或一侧施以反向加工。C 型刮削器由较薄的石片(多为零台面石片)加工而成,修疤往往较小,石器背面多保持自然砾石面,第二步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且以反向加工者居多。
磨制石器大多系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刃部经过单面磨制而成。许多标本都是在刮削器的基础上经过刃部的局部磨制而成,多数可以归入斧、锛、凿等工具一类。通体磨光石器极为罕见。
石磨盘和研磨器等亦有所发现,石磨盘集中发现于发掘区西北部地势较低的 2 个探方内。多系在大块近(椭)圆形石块中间磨出一圆形浅窝而成,浅窝直径一般在 10 厘米左右,最深在 1 厘米左右。从质地来看,多系颗粒度较大的粗晶体砂岩。其他石质的磨盘发现很少,其中有一件系变质灰岩,已在天然石块表面打出一个圆圈,似尚未加工而成型。研磨器大多用天然砾石加工而成,形态多样。质地也以砂岩为主。从磨蚀面来看,多系单面研磨器,磨面较平。即在一头加工,初步形成一个研磨面,用以研磨,另一头为天然的握把,有的稍作加工。
总体来看,制作石器的石料的质地较差,故而导致遗址中残碎的石制品数量较多。加工较好的石器多为变质灰岩和砂岩,石英较少。从石核、石片、石砧等的特征来看,与锐棱砸击法和锤击法所产生的石核、石片具有较多相似特征。石器类型以打制的小型砾石砍砸器、刮削器(有一部分可归入石斧或石锛的毛坯)和刃口局部磨制的石器为主。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加工,小型砾石砍砸器的加工的部位多仅限于刃部,与刃口相对的一端则多保持砾石面。从制造石器的目的来看,主要是生产砍砸器、刮削器,及斧、锛、凿等工具。
该遗址④、⑤两层的出土物与广西百色革新桥、都安北大岭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的出土物非常接近,遗址的性质上也比较类似。单从石制品的特点来看,更是要较其原始一些,在目前还没有年代测定数据的情况下,我们暂将遗址④、⑤两层的时代归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第⑥层出土物较少,主要的石器类型为砍砸器和镐等重型工具,许多标本表面风化较为严重,其时代相应要早一些。
遗址石制品在打片方法上较多地使用了锐棱砸击法,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贵州南、北盘江流域的极具特色的石器加工方法,以猫猫洞文化为典型代表,孔明坟遗址显然继承了这种传统。从整个珠江流域来看,通过与广西百色革新桥、都安北大岭等遗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两省区的北盘江一红水河、右江流域存在着一枝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遗存,当时的人们大量使用打制石器和局部磨光的石器,许多遗址都发现有石器制造场的遗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孔明坟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北盘江一红水河、右江流域的地域类型考古学文化、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文化发展演变问题,以及珠江流域的古文化交流和传播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结论:
第一,该遗址出土材料数量丰富、分布密集,特别是打制石器占出土物的百分比最高,是目前贵州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打制石器占主导地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第二,从遗址的时代上讲,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目前贵州省北盘江流域河流阶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处,可能是同一文化时代一种新文化在贵州的出现,对于了解北盘江流域古文化的特征、渊源和构建这一地区的古文化发展谱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往多发现于洞穴之中,处于河流阶地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近年来才有了较多地发现,而经过正式的大规模系统发掘的遗址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孔明坟遗址时代较早,因而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更是意义非常。
第三,发现了一批独特的新石器时代墓葬,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批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一。从葬俗上看,流行二次葬,并且许多墓葬之上都有大块砾石直接压在人骨之上,这一点更是值得特别关注。
第四,该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器制造场,获得大量石制品,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也是较为少见。以往的石器制造场往往遗迹现象不甚丰富,而孔明坟遗址遗迹遗物丰富,并且具有明确的初级制造区、精细加工区,还有可能的墓葬区,这一现象尤其引入注目,在我国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