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文学阅读的什么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2 10: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3:43
(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艺术名言。它所强调的是读者对艺术的再造。因为读者是各个不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所以,会想象出各有特点的哈姆雷特来。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有更深刻的根源,那就是哈姆雷特这个艺术形象的丰富性。如果哈姆雷特这个形象不丰富,没有深刻的内涵,没有无穷的魅力,那是不可能幻化出一千个并不相同的哈姆雷特来的。其实,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总是凤毛麟角;我们见过最多的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所以早就厌倦了。不过,正因为这种厌倦,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艺术形象,是永远都说不尽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点,即这个说不尽的哈姆雷特,永远属于莎士比亚。也可以这样说,在哈姆雷特这里,有着莎士比亚的个性。而我们读者所创造的哈姆雷特,不过是资源共享罢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过是一面镜子;在我们镜子中照见的哈姆雷特所以不同,那也只是因为在镜子这里,有着个性的烙印罢了。所以,真正值得深究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那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悲剧性;即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多方面的;也正是这多方面的悲剧,让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要用豪言壮语来整顿乾坤的人,也即我们所谓的“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一般鄙薄那些只讲空话,不办实事的人,所以“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便成为了莫大的讽刺。诚然,行事是非常紧要的,正所谓“载诸空文,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另外一点,即言语本身也可以表达伟大的理想。虽然这种伟大的理想,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并不能够变为现实,甚至只能被毁灭;但是,这并不是伟大理想的错,更不是伟大理想的失败。如果现实的条件具备,那伟大的理想就不会只在天国放射出熠熠光辉,它将照亮我们生活的世俗世界。哈姆雷特是一个忧郁的、耽于深思的王子;但更是一个思考着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然而,他并不拥有一个可以安心沉思的环境;而是被卷入了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说实在的,我们真的想让哈姆雷特摆脱激烈的戏剧冲突,回到宁静的大学时光。大学时光是那么得恬静、美好,让人向往;但是,这对解决激烈的戏剧冲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哈姆雷特只能回到戏剧冲突中去;正是这激烈的戏剧冲突成就了哈姆雷特本身。离了戏剧冲突,哈姆雷特的个性将不再是丰富的。关于哈姆雷特的复仇,人们已经讨论得足够多了;惟一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复仇的延宕。按照我们一般的心思,既然复仇,一剑刺死仇人,不就完了吗?然而,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伟大的悲剧《哈姆雷特》了。可以说,在哈姆雷特这里,他追求的不是复仇的快意;而是在质问复仇本身,人们心中的正义,善恶的观念,情感的纠结。也就是说,复仇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维护复仇的正义性,正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但是,复仇本身,哪怕它是正义的,也会伤害人们善良的情感。哈姆雷特的复仇,就伤害了母亲,所以他难免要叹息“脆弱,是女人的名字”。其实,哈姆雷特自己何尝不像女人那样脆弱呢?哈姆雷特的复仇,也伤害了他深爱着的莪菲丽娅。然而,深情女子的死亡,又何尝唤醒哈姆雷特呢?纵有悔恨,然而悲剧已成事实。戏剧,当然要有激烈的冲突,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以剧中人的思考,唤醒了我们自身的思考。哈姆雷特,也是一个二重性格的人,他有着太多的矛盾。在一面,他是伟大的、坚强的,在另一面,他又是渺小的、脆弱的。我们同情他的渺小、脆弱,但也会为他的伟大、坚强所震撼。可以说,耽溺于沉思的哈姆雷特走出沉思,就会成为无比狂热的堂吉诃德。西方的知识分子,在思考的时候是哈姆雷特;而在行动的时候,又成为堂吉诃德。然而,随着西学东渐,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也有了哈姆雷特气与堂吉诃德气。
(二)不同读者的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在欣赏艺术的时候,这个性便不免投射其中。虽然不同的读者所创造出的哈姆雷特有些虚幻,但是,这虚幻本身恰恰彰显着读者的个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是说不清的;当然,莎士比亚自己,恐怕也说不清。因为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是不一样的。在创作的时候,凭借的是灵感、激情,他并不曾设想读者会怎么欣赏。如果总是想着读者怎么欣赏,那就会干扰创作本身。作者一旦有了患得患失的心态,那就很难进行艺术创作了。当然,有些人会强调潜在的读者,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是否自觉,都设计了潜在的读者。这自然是有的,但幸亏这读者是潜在的;如果他走到前台来,那就会让作者无所适从了。作者的创作,必须是自主、自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有如此,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独特的个性。所以,无论是隐含的读者,还是真正的读者,都不必理会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进行创作;作品写出来,也就罢了。至于有没有读者,有多少读者,读者是赞扬还是漫骂,这和作者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关系,是现实的关系;读者一旦读到作品,那在精神上就有了永恒的纽带。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纽带。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出来的;而一千个读者,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都根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哈姆雷特成为了莎士比亚与不同读者的精神纽带。我们谈及哈姆雷特,就不可避免地讲到莎士比亚。虽然读者塑造的哈姆雷特是如此众多,可以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但是,这所有的哈姆雷特都赶不上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也只有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才是真正伟大的。读者所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精神上趋近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对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者永远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也正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者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天上的月亮;那不同读者所塑造的哈姆雷特,不过是“月印万川”罢了。“月印万川”,纵然再美丽,那也不过是幻象;真正永恒的是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是摘不下来的;我们想再多的法子都没有用,我们只能仰望月亮。但是,我们也会珍视“月印万川”,这虽然是虚幻的,但毕竟有我们的创造;只要我们不夸大这种创造,不做蚂蚁缘槐的事,就可以了。由于读者所创造的哈姆雷特,打下了自己个性的烙印;所以,每一个读者也只是得了哈姆雷特性格的一面。耽溺于思考的人,会把哈姆雷特想象成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学者;研究精神病学的人,会把哈姆雷特视为一个精神病人或者疯子;痴情的女子会把哈姆雷特视为自己的梦中情人或者白马王子;快意恩仇的人会为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而惋惜;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则会为哈姆雷特整顿乾坤的壮志豪情而激动不已。既然如此,那哈姆雷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可以说,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哈姆雷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每一个影子都不是哈姆雷特。然而,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影子都是哈姆雷特。那么,相对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说,读者所创造的哈姆雷特是不是盲人摸象呢?可以说,有这么一点。每个人都得了哈姆雷特的一面,但都不是哈姆雷特的全部。然而,离开了哈姆雷特的每一个方面,完整的哈姆雷特就不存在了。莎士比亚所创造的哈姆雷特,可以用来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因为他昭示着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但是,我们万不可因为领略了这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便骄傲自大起来,甚至觉得自己比莎士比亚都要高明。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感觉,那恰恰说明莎士比亚才是真正高明的。懂得了谦卑,才会接近真正的伟大。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读者所塑造的哈姆雷特,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已经很难对艺术本身发生影响。虽说鉴赏可以影响创作;但是,我们的鉴赏并不能够影响地下的死人。也许,读者所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对自己才具有意义吧。然而,读者也会抛掉自己的塑造,而趋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三)不同中的一致
古人讲过,“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我们可以借鉴这一个观点,来分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形成里一千个甚至更多的哈姆雷特;但是,这些哈姆雷特却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他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麦克白斯,当然更不是堂吉诃德。纵然读者有再多的个性,在欣赏的时候,有再多的创造,都改变不了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的个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无比丰富的,并且读者很难穷尽这种丰富性。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他身上发现崭新的东西,并且这崭新的东西带有自己的个性。其实,永恒的艺术形象,就如同日月本身,千古不变,而光景常新。其实,我们在永恒的艺术形象中发现崭新的东西,并不能只感激自己的悟性或者欣赏能力,更应该感激创造永恒艺术形象的伟大作家;可以说,我们所以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受惠于他们的创造的。要知道,大部分艺术形象,一旦时过境迁,就被人们忘记了;即使在艺术史家那里偶尔提及,所具有的也只是历史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我一直在想,创造永恒艺术形象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当然,有人会提及时代精神。只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才能够成就永恒。就像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这些形象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所以才是永恒的。但是,有的艺术形象,确实深刻地反映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者灵魂,而一旦到了别的时代,就不再为人们欣赏、喜欢。就像张扬写作的《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时代是那么受人欢迎,那么激动人心,人们甚至冒着各种风险在地下传抄;但是,我们现在来看这部作品,就会发现非常得平庸,并没有什么动人之处。在那个时代,让人热血沸腾、感激涕零;而在我们的时代呢,却让人无动于衷。我们当然可以说,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一旦时过境迁,也就失掉了它的意义。但为什么有的文学作品,却超越了时代,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欣赏呢?所以,艺术永恒的秘密并不单纯地在时代精神那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同样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否则,当年决不会那样激动人心。但是,它又必然有着巨大的弱点,而且这弱点决不只是艺术技巧,更在于人性。它所展现的是为政治所压倒的人性,在这里政治情感或者说爱国热情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反倒失掉了人性本身的闪光。可以说,在艺术永恒的秘密里,人性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人性,当然不是永恒的;但是,较之变迁的时代来说,它有着自己的超越性。也就是说,时代变了,但人性还是大致相同的。再则,人性是复杂的,它并不单纯。如果我们基于崇高的目的,把人性简单化,虽然也能够让人壮怀激烈;但是,这种艺术,很快就会为我们所厌倦的。人性是有二重性的。只有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二重性,这种艺术才有可能进入永恒的殿堂。可以说,艺术永恒的秘密就在时代精神与人性本身的统一。我们是因为人性本身的魅力,为逝去的时代精神激动不已;我们是因为时代的精神,而去珍惜人性本身的魅力。如果人性的魅力脱离了时代的精神,它就如同秋天的落叶、水中的浮萍,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如果时代精神失掉了人性的魅力,它就会被遗忘在历史的暗角。可以说,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完美无缺,才有魅力。哈姆雷特,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他就有很多弱点,譬如优柔寡断、英雄气短;而且这些弱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难克服。然而,他偏偏不能够克服。较之他,我们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优越。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只注意他的弱点,而忽略了他真正伟大的地方。可以说,哈姆雷特有远远超越我们的地方,这不只表现在他是语言的巨人,更表现在他是精神的巨人。可以说,他的语言就传达了他精神的伟大。不是讲文艺复兴时代是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的时代么?伟大的精神,就在哈姆雷特这个形象中。这个形象具有人性的全部魅力,同时也具有人性的全部弱点。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成为艺术的永恒。
(四)一致中的不同
我们讲一致就意味着不同;我们讲不同,同时也意味着一致,只有不同的人,才可能是一致的;如果是一个人,就无所谓一致。而一致本身,又是不同人的一致。所以,这一致与不同的关系,就如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讲共性呢,是不同个性之间的共性;我们讲个性呢,则是拥有着共性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共性即个性。我们觅得了一致,拥有了共性,就会扩展出五彩缤纷的不同与个性。作为独特的艺术形象,就是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惟有艺术形象本身拥有个性,我们才能够在欣赏的时候,创造出崭新的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这个形象,自然是一致的,读者所创造的既不是麦克白斯或者李尔王,更不是堂吉诃德。但是,不同读者所创造的哈姆雷特,毕竟有很多的不同。而所以不同,有两个原因,一是读者有不同的个性及生活阅历;二是哈姆雷特这个艺术形象本身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读者在艺术欣赏的时候,因为自己个性与生活阅历,会与哈姆雷特的某种个性或情感,产生深深的共鸣。在深深的共鸣中,读者便感觉自己仿佛成了哈姆雷特。但是,这个哈姆雷特,只是读者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大家公认的。要让大家公认一个哈姆雷特是很难的。一个哈姆雷特出来,有的人觉得像,有的人觉得不像;那么,我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判定他像不像呢?很显然,我们依据的是莎士比亚所创造的哈姆雷特。但是,一个演员在塑造哈姆雷特的时候,何尝不是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范本呢?既然是同一个范本,同一个根源,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不同呢?除了读者的个性,我想,还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丰富性、模糊性,有极大的关系。在艺术鉴赏这里,我们可以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审美的标准。但是,我们要说这个审美标准本身就不标准,因为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一个演员扮演哈姆雷特不像或者不好,但我们不能说他扮演得错。在艺术上,只有好坏,没有对错。实际上,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审美标准;而这个标准来源与我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一方面具有巨大的弹性,另一方面又是极为苛刻的。这种弹性,来源于审美本身的模糊;而它的苛刻则在于“横挑鼻子竖挑眼”,哪怕只在一个细节上改变一下,那就失掉了美的精魂。同样的一个审美对象,有人觉得很美,有人觉得平平,甚至还有人觉得很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审美理想是不一样的。理想美,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美的;它只对拥有这种理想的人来说,才是美的。在艺术欣赏中,存在着个性与情感的对号入座。读者拥有这样的个性与情感,而恰巧永恒的艺术形象,也拥有这样的个性与情感。于是,读者就认为永恒艺术形象的全部不过是这种个性与情感。这种对号入座,是可以理解的,在永恒的艺术形象中发现自己,这确实是让人欣喜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磨灭了永恒艺术形象个性的丰富性与情感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不过永恒艺术形象丰富个性的一种;我们的情感,不过永恒艺术形象丰富情感的一种。在欣赏艺术形象的时候,我们定要识得异量之美,而不是让自己的个性与情感先入为主。如果先入为主,那我们就很难领略艺术形象的个性与情感的丰富性了。不过,我们应该重视艺术欣赏中先入为主这种现象。先入为主,也就是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造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与另外的意见。而先入为主,表现在艺术欣赏中,就是先看到某位演员表演的某个艺术形象,精彩绝伦、美妙无比、深得我心,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以为某个艺术形象就是那位演员塑造的那个样子;而别的演员,即便表演得同样出色,也不愿再去欣赏了,就是看了,也觉得大不如前。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艺术上的先入为主,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艺术欣赏是非常复杂的;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先入为主。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永恒的艺术形象来丰富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而不是让它们变的更加狭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3:36
具有感染性,好的文学能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