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3:4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02
南宁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988年~1991年,为筹备建设时期。
1992年~2002年,为第一次创业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1996年,为起步发展阶段,1997年~2002年,扩区发展阶段。
从1992年~1996年,南宁市*逐步理顺高新区的管理机制,明确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的派出机构,在规划范围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同时对高新区的财政税收、基本建设、劳动人事、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发展内联等方面的*做出全面规定。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南宁市九届*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以立法形式对高新区进行管理。<
在这一阶段,南宁高新区通过土地出让,滚动开发的方式,正式启动了中心区和工业园一期工程建设。1993年12月,高新区创业大厦和第一栋标准厂房竣工验收,1994年,科技工业园开工建设,引进了一批企业进入工业园落户,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7年~2002年,为扩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南宁高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科技工业园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大学路拓宽、美化和快速环道竣工,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挂牌、南宁市行政审批大厅在科技工业园挂牌办公,南宁高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12月,*南宁*、南宁市*下发了《*南宁*、南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和《*南宁*、南宁市*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意见》两个文件,决定对包括南宁高新区在内的几个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同时将心圩镇成建制委托南宁高新区管理,高新区发展空间扩展到43.7平方公里;高新区逐步形成中心区、科技工业园、软件园、大学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区多园的格局;到2002年,高新区入区企业达到1800多家,以生物工程与制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研究开发出如盐酸赖氨酸注射液、氨基酸系列产品、甘露醇、海藻糖、智能新区软件、超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医用X射线机高频高压发生器,创世达活性氧洗衣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品800多项,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
从1992年~2002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7.49亿元,工业总产值253.39亿元,实现利税38.24亿元,新增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新增工业总产值的44.3%,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
2003年10月7日,南宁高新区举行了“二次创业”的启动仪式,进入第二次创业时期。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从2003年~2010年,目标是通过“二次创业”,使高新区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拓展、产业规模有更快的扩张、管理*有更多的创新,核心竞争力有更高的提升,园区的各类产业结构有更佳的优化,经济总量和效益有成倍的提高。把南宁高新区建设成为南宁知识密集度最高、产业最为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区,实现年年上台阶,三年翻一番、六年翻两番的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南宁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南宁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重要区域之一。规划面积也由最初的18平方公里发展为的43.7平方公里。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南宁高新区以每年30%-5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至2006年底,入区企业已近4000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占全区的40.2%,全南宁市的92%。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256项,占全自治区的35.7%,南宁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领域。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工业园已形成了以培力药业、桂西制药、博科药业、康华药业、中诺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亚奥数码、德意数码、平方软件、桂能软件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八菱科技、桂格精工、玉柴专汽等为代表的汽车配件产业群;以广西电控、恒顺科技、西能科技等为代表的电力设备产业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02
作为广西最大,运作最好的高新区,南宁市高新区承载着广西科技腾飞、产业发展的最大希望,这里高校(包括职院、职校和各种培训机构)林立,科研机构众多,高新企业汇聚,环境优美,因此,进一步提升南宁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区向更高质量发展是南宁乃至广西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大学-企业-社区共同体,提升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以大学为核心,突破土地所有权*,借鉴欧美大学学区运作方式,运用市场力量来拓展高校办学的经济空间,提升大学的社区辐射能力,建立社区产业共同体。比如像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周边,就形成了一个巨大卫星经济空间,以西大商圈最为出名,餐饮业、娱乐业、购物中心、酒店业等一系列产业都围绕着广西大学来布局。特别是广西民族大学小门的下雷村,从经济角度来说,无论是餐饮业、住宿业、快递业以及购物店几乎都是依赖于广西民族大学而存在,完全变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的经济附属,学生几乎把小门变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的第四食堂,甚至不亚于广西民族大学最大的四坡食堂,如果将下雷村围起来,加上还有一个派出所在下雷村,加上道路亮化,加装视频监控,建立下雷村投资发展公司来进行运作,主动服务广西民族大学,从经济角度上,无须将下雷村的土地物权变成广西民族大学的物权,仅凭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并运用市场运作的力量,就完全可以将下雷村变成了依附于广西民族大学的社区存在,经济上完全融入广西民族大学,也相当于拓展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空间,有效扩大的广西民族大学的经济空间。这种社区和大学紧密发展的形式,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扩大大学或者大企业的社区辐射力,构造一个以大学、大企业为核心的辐射圈,从实践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形成高校资源、科研资源和科技产业资源的战略互动,打造超级社区共同体。高新区高教科研资源如此丰富,仅从数量上完全不输于广州大学城,但从质量上、管理上以及大学相互依存关系上却无法和广州大学城相比,高新区的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竞争机制,交流、合作与研发本来就是高校的应有之义,但高新区的高校如同一个一个孤岛一般缺乏沟通和协助,以及统一的管理机制。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校企之间依然如豆腐块一般的存在,无法形成优势聚合,极大的*了高校、社区和企业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像中小学那样建立大学区制度,建立以重点大学为核心的高校大学区管理制度,整合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而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学规模越大,培养层次越高,人才越集聚,对社区、企业的辐射能力也越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优化提升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打破城墙,建立无墙的大学、企业和社区的和谐共同体。现在监控技术、脸谱识别技术已经十分普遍,我们完全可以在大学、大企业和其所辐射的社区之间建立电子监控体系,打破城墙之隔,形成和谐共同体,强化大学、大企业的社区辐射能力,拓展大学、大企业的经济空间。例如,我们可以以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为核心,整合周边的职校资源,办学权还是由原来的职校,但可以通过核心大学、周边职校和*的三方协议,进行中升专、专升本办学计划,延长培养时间,这样才能增强高新区人气,繁荣市场,形成更大、更紧密的生态链。我们也可以建立图书资源共享制度,公共体育设施,建立跨校科研协作中心,统一高新区高校高职入学、放假时间,统一在主干道挂大横幅营造新生入学氛围(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借鉴南京的栖霞仙林大学城),通过宣传营造一种铺天盖地的科教研大氛围(关于这种宣传房地产商做得比*还多,*其实在这方面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引领、引导作用),更容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入驻。采用中马园区双园制度,我们也可以用在高校合作方面,例如在广西大学建立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教学基地,在广西民族大学建立广西大学研究教学基地,在卫星村里建立大学教学研究基地,在大学和企业之间互建研发基地,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和高校之间、企业和高校之间、高校和社区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
第四,和社区(卫星村)合作,建立高校廉价公租房,以便引进更多的年轻高层次博士和硕士(这点可以借鉴厦门大学和广州大学城),从而提升社区反哺高校的能力,完成高校和社区的双向良性互动循环作用,构筑社区命运共同体。
第五,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大学、企业和社区的新型关系,以开放的姿态促使高校、企业和社区的高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盘活科教资源,高效利用空间,提升单位空间的效益,形成高质量的社区发展共同体。
第六,建立高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创新性的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科创平台、双一流大学平台型大学乃至国际科创管理平台、国际园区管理平台入驻高新区,最终形成高度发展、高度融合、高度统一的校产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