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7 19: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5 01:57
“莫向外求”出自一道佛学理论:不向外求。
佛早就断言:有求皆苦。又说:无求品自高。心无外物,等同虚无。
莫向外求理解是:专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
佛教认为,从生命的源头上来说,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就圆满的,无须向外追求,自心中本来就具足一切法。
“莫向外求”还出自一句名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出处: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
释义: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典故: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扩展资料: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是灵修或修佛之道。
心即是佛,莫向外求,性净明体为本体,佛名号和咒为用。体用不二,都是自性。咒即是心,心就是咒。
开悟是拨开遮障,见到清净自性的本体,恰恰是念佛持咒拨云见日的结果。
念自性而见自性。
正如很多寺庙的外墙上都会画的“生命之轮”描绘的一样:阎罗王手里拿的,是一面镜子,上面映出的是包括“十二因缘”在内的场景。
镜子的作用是什么,是照自己的。所以,莫向外求,意思就是不用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同照镜子一样,去探寻自己就够了,即去除我执。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不执著,不期待,便可以看破滚滚红尘了,也就释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向外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5 01:52
“莫向外求”是一个佛教谚语,意思是不要把希望或要求寄托在外部环境或他人身上,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内在的力量。这个谚语源于《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大师留给弟子们的临别赠言。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5 01:57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礼拜六祖,自恃“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头不至地,露出傲慢之色,六祖遂示偈以指出其过:“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闻声,明心号菩萨。”法达听罢,顿时明白了自己 “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的过失,遂向六祖谢罪,并请求六祖开示经中义理。六祖遂告诫他:“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六祖强调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见”,人人皆有修行成佛的可能。仅靠诵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六祖还指出,见性之后,不碍诵经,并作一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5 01:51
"莫向外求"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典故,叫做《庄子·外物》。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言论。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5 01:51
“莫向外求”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