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2
秦王朝在建立*和地方*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和措施。这主要是: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 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 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确认土地私有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集权制的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今包头)的直道,全长1800 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治
秦始皇在*、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外,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 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c36e70100gw2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对外征讨,增加土地,与外国往来。例如罗马。
措施:
愚昧百姓、不许民众读百家经典、强制百姓服役,等等。还有定都咸阳天府之国
对于反帝大肆屠戮,例如焚书坑儒,总的说秦始皇很伟大。是他把中国统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统一车轨,修驰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收缴兵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自称始皇帝,统揽大权! 大致是这些吧,还有一些有点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2
秦王朝在建立*和地方*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和措施。这主要是: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 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 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确认土地私有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集权制的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今包头)的直道,全长1800 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治
秦始皇在*、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外,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 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c36e70100gw2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2
秦王朝在建立*和地方*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和措施。这主要是: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 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 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确认土地私有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集权制的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今包头)的直道,全长1800 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治
秦始皇在*、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外,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 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c36e70100gw2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对外征讨,增加土地,与外国往来。例如罗马。
措施:
愚昧百姓、不许民众读百家经典、强制百姓服役,等等。还有定都咸阳天府之国
对于反帝大肆屠戮,例如焚书坑儒,总的说秦始皇很伟大。是他把中国统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1、*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修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对外征讨,增加土地,与外国往来。例如罗马。
措施:
愚昧百姓、不许民众读百家经典、强制百姓服役,等等。还有定都咸阳天府之国
对于反帝大肆屠戮,例如焚书坑儒,总的说秦始皇很伟大。是他把中国统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统一车轨,修驰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收缴兵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自称始皇帝,统揽大权! 大致是这些吧,还有一些有点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2
秦王朝在建立*和地方*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和措施。这主要是: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 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 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确认土地私有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集权制的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 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今包头)的直道,全长1800 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ì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治
秦始皇在*、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外,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 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c36e70100gw2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1、*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修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焚书坑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焚书坑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对外征讨,增加土地,与外国往来。例如罗马。
措施:
愚昧百姓、不许民众读百家经典、强制百姓服役,等等。还有定都咸阳天府之国
对于反帝大肆屠戮,例如焚书坑儒,总的说秦始皇很伟大。是他把中国统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统一车轨,修驰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收缴兵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自称始皇帝,统揽大权! 大致是这些吧,还有一些有点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1、*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修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焚书坑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3
统一车轨,修驰道,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收缴兵器;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自称始皇帝,统揽大权! 大致是这些吧,还有一些有点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1、*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修筑长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2:14
在*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地方权力基本收归*,*权力集中于皇帝
修建长城,抵制匈奴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统一度量衡
修建灵渠,加强对岭南的控制
统一货币,“半两钱”
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