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超实用答题模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9 04: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05:31
一、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二、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题模式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
①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②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注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四、概括主题内容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六、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4)分析小说的结尾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常见的作用有: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思维方向)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构思方面的特点;②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色。
(2)解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七、分析写作技巧
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①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②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A.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B.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C.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临场技巧: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1)赏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2)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3)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4)鉴赏语言,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是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最全答题攻略
(2)、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
妄议高考试题之2017全国3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的裁缝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3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的裁缝店》引发了关注,因其选文压缩了原文的丰富内容,对考试答题和主题表达产生了影响。原作李娟的散文详尽描绘了喀吾图小镇的裁缝生活,从穷困的开张、深厚的民俗、亲情互动,到手艺人的坚守与哲思,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生活画卷。然而,高考试卷选用了大幅...
妄议高考试题系列之2017全国3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的裁缝店》_百度知...
《我们的裁缝店》是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3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文《我们的裁缝店》从李娟的散文中提取,大量删减原文内容,影响了文本的丰富性与主题的深度,也对学生解题产生一定影响。原文以《我们的裁缝店》为背景,描绘了当地淳朴的民风、艰辛而简朴的生活、单纯人格与善良人性,以及超越买卖的人际关...
2017年百佳高考作文模拟题立意专家解析(9)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
201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5分)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 16题,5分 17题,6分 六、写作(60分)18题,60分 ...
2017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是什么?
(1)正确答案:D(2)正确答案:C(3)正确答案:A情节描述中,主人公面对恶劣环境,渴望救援,微弱敲门声带来希望。送来的西瓜成为困境中的奇迹,结尾以不解之谜收束,增强戏剧性和引发深思。实用文本阅读部分:材料一:央视纪录频道的成功模式——双语全球播出,丰富内容提升影响力。材料二、三:频道...
首次曝光,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哪些变化
(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增加了什么内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公布。对多个学科进行修订,其中,语文学科,新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二者选考其一修订为均必考,新大纲进一步强化了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的要求,物理学科,新大纲将以往部分选考内容修订为必考内容。“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各项...
2017全国卷高考语文多选题给分标准
你说的语文多选题是不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那种ABCDE选两个的题?高考这种题给分是按照3,2,1这样子给分的,两道全对的分别给3分和2分,总共5分;选对一道就给3分或者2分,有两道是不给分的。
高考语文题目透露哪些新趋势
高考语文题目透露哪些新趋势如下:第一个变化,实用文类文本阅读题中将历年所选的新闻类阅读材料变成了科普类阅读材料。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起初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是传记,从2007年考到2016年,考了10年;接下来是新闻,从2017年考到2021年,考了5年;今年换成了科普类文章。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