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7 1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2:21
1732年,清王朝为加强额尔古纳河一线的边防力量,从布特哈地区遴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50佐3000兵丁并令其携带家眷,迁至呼伦贝尔编成左、右两翼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朝廷任命清将达巴哈为左翼总管,管辖正白、正蓝、镶黄、镶白4旗;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总管,管辖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同年夏初,由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奉命带领戍边官兵抵进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河与伊敏河汇流处附近驻防,左翼总管衙门设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亦称“南屯”);右翼总管衙门设在西屯(今海拉尔西南军用飞机场)。
左翼四旗在额尔古纳河通往*道路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伊敏河东、锡尼河北、大兴安岭西、北至额尔古纳河。右翼四旗在哈拉哈河喀尔喀蒙古边界一带设防,驻牧于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伦湖之间地带。博尔本察、达巴哈二人进驻呼伦贝尔之始,就划分驻牧区域,安营扎寨,布防戍边,大兴产业,奋勇效力,为开拓和保卫边疆呼伦贝尔打下了坚实基础。
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趋缓,清廷将索伦八旗的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地区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先祖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笔帖式未能获准迁回故里,与其家眷留居于呼伦贝尔。1784年,索伦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巴彦托海)建成了呼和庙,该庙便成为索伦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场所。呼和庙不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文化活动,而且还开展行医治病、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发挥了保护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庆七年)嘉庆皇帝亲笔赐名广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区的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至“胡吉日托海”(今巴彦托海)定居。此后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先后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索伦旗,胡日吉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称南屯人民公社,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所在地。当年居住在黑龙江省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城镇。
清代驻守于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时期,巴彦托海人在争取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巴彦托海人民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历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辉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文化,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巴彦托海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