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2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2:38
地板喷洒洗米水后再打蜡效果绝对奇佳。这种新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具体是:用抹布蘸上洗米水直接在地板上擦拭,然后再进行干擦。当然,也可以首先把洗米水均匀地喷洒在地板上,等待5分钟,这样,地板上的脏物就“自动”浮到上面来。使米糠水在地板上形成膜。这时,无须用力,轻轻地用旧棉织衣物反复擦拭4-5次,仔细地将地板擦干净,再放置15分钟,使地板晾干,然后再给地板打蜡。如此擦拭、打蜡的地板既光亮洁净,也不打滑。所需的物品有洗米水、喷洒洗米水所需的喷壶(大些的好使)、旧棉织衣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2:38
用百丽珠喷擦,即光亮又去污。百丽珠的成分就是家具腊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2:39
实木地板保养要点 (1)地板应在施工后期铺设,不得交叉施工。铺设后应尽快打磨和涂装。以免弄脏地板或使受潮变形。 (2)地板铺设前宜拆包堆放在铺设现场1~2天,使其适应环境,以免铺设后出现胀缩变形。 (3)铺设应做好防潮措施,尤其是底层等较潮湿的场合。防潮措施有涂防潮漆、铺防潮膜、使用铺垫宝等等。 (4)龙骨应平整牢固,切忌用水泥加固,最好用膨胀螺栓、美固钉等。 (5)龙骨应选用握钉力较强的落叶松、柳安等木材。龙骨或毛地板的含水率应接近地板的含水率。龙骨间距不宜太大,一般不超过30厘米。地板两端应落实在龙骨上,不得空搁,且每根龙骨上都必须钉上钉子。不得使用水性胶水。 (6)地板不宜铺得太紧,四周应留足够的伸缩缝(0.5~1.2厘米),且不宜超宽铺设,如遇较宽的场合应分隔切断,再压铜条过渡。 (7)地板和厅、卫生间、厨房间等石质地面交接处应有彻底的隔离防潮措施。 (8)地板色差不可避免,如对色差有较高要求,可预先分拣,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以减少视觉上的突变感。 (9)使用中忌用水冲洗,避免长时间的日晒、空调连续直吹,窗口处防止雨林、避免硬物撞摩擦。为保护地板,在漆面上可以打蜡(从保护地板的角度看,打蜡比涂漆效果更好)。 竹地板维护保养 正确的使用和保养是延长竹地板使用寿命的关键,近年来,由于部分用户对竹地板使用不当,引起一些质量问题而出现投诉,在这种情况下,既需要经销商或企业搞好售后服务,同时也需要向消费者宣传使用、维护保养知识。 竹地板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室内干湿度 竹地板虽经干燥处理,减少了尺寸的变化,但因其竹材是自然界材料,所以,它还会随气候干湿度变化而有变形。 在北方地区遇干燥季节,特别是开暖气时,室内可通过不同方法调节温度如采用加湿器或暖气上放盆水等;在南方地区黄霉季节,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 为此,在室内应尽量避免阳光曝晒和雨水淋湿,若遇水应及时擦干。 2、避免损坏地板表面竹地板漆面,应避免硬物撞击、利器划伤、金属磨擦等。 3、正确清洁地板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保持地面干净,清洁时,可用干净扫把扫净,然后用拧干的拖把拖后焕然一新。如果条件允许,两至三个月打一次地板蜡,这样更佳。 软木地板维护保养 软木地板的保养比其它木地板简便,在使用过程中,应昼避免砂粒带入室内,个别砂粒带入,也不会影响磨损,故当砂粒带入,压入脚下并被压入弹性层中,当脚步离开时,又会被弹出。当然这里要提醒,不宜带入太脏太多的砂粒,则会产生流动磨损,因此,带入砂粒后虽影响,但过多会磨损,因此,带入室内的砂粒应及时清除,不需要配备吸尘器,也不用担心受潮会翘曲、霉变等现象。 若用于客流量大的场合,三、五年后若个别处有磨损,可以局部采用弥补,即在局部处重新添上涂层,其方法很简单,在磨损处轻轻用砂纸打磨,清除其面上的垢物,然后再用干软布轻轻擦拭干净,重新涂制涂层,或在局部处覆贴聚酯薄膜。 复合木地板的清洁保养方法很简单。平时可以用吸尘器或扫帚清扫表面灰尘,再用浸湿后拧干至不滴水的抹布或拖把擦拭地板表面。拖地后最好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也可用电扇吹,尽快将地板吹干。此外,要避免复合木地板耐磨层受损,否则地板的防潮功能和光亮度将受影响。在地板上行走时尽量穿布拖鞋,给家具的脚都贴上软底防护垫,避免家具的“脚”刮花地板耐磨层,别让很重的物品砸坏耐磨层。不能使用砂纸、打磨器、钢刷、强力去污粉或金属工具清理复合木地板。如果家中养猫,要想办法解决猫爪的破坏。建议不要打蜡。 地板怎样护理: 日常护理非常简单,不需磨光、打蜡和油漆,只需用吸尘器清理或用湿布、拖把擦拭。如不小心被指甲油、墨水、酒等弄脏,只需用指甲油清除剂或洗洁精,即可擦得干干净净。 特别注意: 1、绝不要使用水来洗涤地板; 2、不能用腐蚀性很强的清洁剂来清洗地板 ,耐磨层是三氧化二铝,它是两性氧化物,能和酸起反应,也能和碱起反应。 3、避免碱性物质 ,用淘米水擦洗是一种好办法。 4、避免在地板上用砂纸打磨,打蜡或涂漆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9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