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构建服务型政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0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4:50
论服务型*的创建
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未来中国地方*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
关键词 *职能转换 服务型*
1 服务型*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
服务型*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 创建服务型*的必要性
2.1 建设服务型*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正是改变过去*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职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管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2 建设服务型*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是人民的*,这就决定了*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 建设服务型*是各国*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均以重塑服务型*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进行了“*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同年12月,美国*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 创建服务型*的路径选择
3.1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希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3.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的变革和扬弃,是*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打下良好基础。
3.4 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行为公开,无论是*决策还是*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品完全由*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蔡放波.*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J].山东人事,2003(12)
2 邹纯平,温小玲.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4:50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