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6:00
先秦学术之演进,大抵分为两期:三代为王官之学,春秋至秦为诸子之学。诸子之学的演进,亦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诸子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管子、子产、晏子、邓析等。老子因自然,孔子定六艺,管子任政事,形成儒、法、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子产近法,晏子近儒,邓析则“攻乎异端”。争鸣之动力,源于子学王官化的追求,名为争鸣,实则争霸,其目的在于将诸子一己之学提升为一国王官之学,或天下王道之学。
为此,孔子以毕生之力,做了三件事:兴学以建立学统,编书以建立道统,周游列国以建立政统。三件事做成了两件,使他成为圣人;第三件事以失败而告终,使他只能被封为“素王”。
战国诸子时期。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各持一说,自命正统,由分化而异化,战国诸子多从此出。战国之时,诸子之流派已泾渭分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化。墨家《非儒》,孟子“辟杨墨”,荀子《非十二子》,韩非论《五蠹》,吕不韦以官兴学,集众说成一家,作《吕氏春秋》,虽不免于杂,然其志在一诸子之学,使之王官化。
儒家高举仁义的旗帜,为王权政治建立道德基础;道家则从天道立论,为王权主义提供形而上的根据;法家从政治实用主义出发,追求工具理性的政治效果;阴阳五行家以先验的宇宙图式和历史目的论为依据,为王权政治提供了一个神秘主义的解释系统。
诸子之学不同,然其学术宗旨皆曰“定于一”。由此宗旨出发,诸子形成两派。一派以法家为代表,主张“以杀去杀”,以消灭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一派主张兼收并蓄,集诸子以成一家之言。圣人只有一个,谁能从诸子中脱颖而出呢?“以杀去杀”必然导致以王为圣,兼收并蓄则诸子无法回避那个“仰之弥高”的孔子的存在。孔子入百家,百家皆言孔,诸子中能享此殊荣者,唯孔子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3:08
儒学创始于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从儒家整体的发展史来讲,绝对的孔子真传是说不清的,韩非子就说过这样的话: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移为三,他们都在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区分先秦的时候儒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知识创造时期,号称百家争鸣,但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再无此景。历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换日,秦朝用苛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帝国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议焚诗书,百家争鸣一去不回。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截点,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真正的“思想家”。后来的那些最多称得上文人或政论家,他们的存在也仅仅是帝国的鹰犬。时代走到了汉武帝,把所有的思想都废掉,采取董仲舒改编的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的思想作为所谓的治国纲领,但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政局里还是在用刑治,儒家只不过是忽悠百姓的幌子
不得不说。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 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 i 而且在汉朝公元前220年建立了。然后分开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明帝永平年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在汉朝的时候汉朝统一郡主和制度了。然后他们需要一个有效的道德制度。因此他们商量了很多,然后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和“独占”地位。他们通过儒学作为诸子学改为“独尊”之学,通过私学改了为官学。在这样的情况内,儒学复兴了很多,还有发展了很多。这个形势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形成为一个转折点了。还有,从这个时候开始很长时间上儒学当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再生产,还有对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了。 儒学是汉代必修的官学 ,官吏选拔以德为尚 ,兴廉举孝 ,被推举的“孝廉”们 ,在被“试职”以后 ,有功、有能、有绩、清廉者 ,才得以委任。汉代官吏选拔尊崇儒学 ,对否暂且不论 ,但以德*取人 ,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在汉代时建立官学的儒学了,汉代里面一边有先秦儒学的仁礼之教的遗产,比较重要的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还一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跟儒学有兼容性,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大一统理论。儒学对汉代的帮助很多。比如说儒学对汉代有助于稳定汉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还有助于汉朝文官制度的建立,从这方面来说,汉代儒学实现了先秦儒家的经世理想,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汉代儒学发现、整理并传授了儒家经典,还有以儒学成为专门之学经学,这个形势对中国的艺术化有很大的影响。但汉代儒学也有其历史局限。在四个部分内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情况。第一,汉代儒学在*上汉儒在*上依附性强,极力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失去了先秦儒者的平民性格与独立精神。第二则为了神化君权,力图使儒学神学化,并以谶纬形式开展大规模的造神运动,失去了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三则为抬高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不仅神化孔子和经书,而且把经书法典化,甚至把它作为平讼断狱的法律依据。如酷吏张汤便以《尚书》、《春秋》决大狱。第四则第四,学术*化。学术上的是非, 如论五经同异今古文学的争论,都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纽结在一起,难解难分,乃至要由皇帝来“临决称制”,充当裁判经过东汉末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两汉经学日渐衰落,玄学抬头。可以说玄学是儒学的“异化”。但是,在两晋南北朝,玄学并末取代经学的官学地位。在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儒学的尊奉,更甚于南朝各代统治者。北魏孝文帝命人译《孝经》教于国人,即为一例。儒学推动了当时北文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及其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最后是民族大融合。唐宋以后,君主制度已相当稳固,中国封建制社会继续信前发展。当时社会的主要变化是:随着豪门士族集团的衰落,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科举取士制的确立和发展,为寒门庶族的士子跻身于各级官僚机构堤供了机会,也因此要求儒学本身有所变化。北宋仁宗朝范仲淹的改革(史称“庄历新政”)促进了宋学的肇兴。宋学还以排斥佛、道而又善于吸收佛、道哲学为其思想特色。然而,宋学并非“异教”化了儒学。从思想渊源看,宋学的主源仍是先秦儒学,尤其是思孟学派。康熙皇帝在其《孟子庙碑文》中就曾指出: 孔子没后百有余年,浸假及于战国,扬墨塞路,祸烈于曩时,子舆氏起而辟之,于是天下之人,始知诵法孔子,率由仁义。斯道之有传,至于今赖之。是以后世学者如韩愈、苏轼之徒,咸推其功以配大禹。而洛闽之儒,咸遵为正学之宗传。于戏,盛矣。宋学不是又一次儒学复兴,而是对汉学的革新:宋学重义理,不以记诵章句为专;宋学疑经(怀疑由汉儒训释的经典),主张返回本经(指孔子所删定的经典),重新疏解,以发明圣人之道;宋学恢复了先秦儒学的人文精神,冲淡了两汉经学的神学色彩。然而,宋学本身又有不同的流派:有注重社会现实问题的事功派,如北宋的荆公(王安石)新学,南宋的永康、永嘉之学;有注重性命天道的道学(理学),如濂、洛、关、闽之学;还有兼餐道家倾向的蜀学等。 有宋一代,党争与学禁交织一起。学术之隆替与*势力之消长紧密相连。尤其是程、朱理学,迭经元祜党争与庄元学禁的打击,终于在南宋理宗时得到了朝廷的尊崇,此后,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它与程朱理学既对立又统一,都是思孟学派的继承者。只是程朱主“道问学”,陆王重“尊德性,”而他们对于“性与天道”的探讨,都能“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形成各具特色的哲学与*伦理学浑然一体的理学思想体系。程、朱、陆、王的思想学说是儒学的理论顶峰,后儒是难以企及的。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市场经济在沿海和长江流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而此时盛行的阳明心学,对“愚夫愚妇”即普通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出现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平民儒学,这是两汉以来所没有的。明清之际的学者李二曲说: 象山虽云单传直指,然于本体犹引而不发,至先生(王阳明)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诚可循之入道,此万世之功。 与此同时,一些激烈批评理学的“异端”思想家提出了若干赋于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现念,但被统治者“极力划削,渐次消除”掉了。 理学在清代已呈颓势。一部分学者因清算宋学而回归于汉学,一部分学者则因逃避*而藏身于历史考据学。清代汉学与两汉经学有很大不同,其中最主要是清代汉学与*联系不很紧密,*对学术的干扰减少,加之长期以来的学术积累(其中也包括宋学的学术积累),因而使清代学术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乾嘉汉学,可以说是儒学史上最后也是最高一座学术巅峰。秦始皇废掉了儒家,汉武帝时儒家东山再起 而且尽可以有一种儒家思想,隋朝开科举 儒家变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宋代广开言路,儒家思想达到一个高峰,明代的科举八股最* 儒家文化彻底变成了考试章程 绝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清代也很重视文化,儒家思想用得也实际,忠君爱国的汉臣也一大批,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来临,清朝末期的科举八股,阻挡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