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生意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9 13:03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由无机物具有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和思维。
2、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3、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容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8:24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一是由无机物具有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和思维。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8:25
从物质的客观性上来说,我们轻易就能分辨出自己的容貌和身体,在社会属性中他人也会一眼就认出“原来是你啊!”但在一个身体里面禁锢着两个灵魂的罕见情况下,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方式就有些无所适从了,这时不能指着“一个人”而是需要指着其中一张脸来说明这是谁。
上图是P的,连体人无法发育得这么匀称,下图是连体双胞胎姐妹布列塔妮和阿比盖尔,她们共享同一个身体,并各自控制一侧的肢体。
这时对于一个人或者客观上的“我”的辨识范围缩小到了一颗头颅,那么可以预期的是若将头换到另外一个身体上,“我”除了需要些许适应之外并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标识主体仍然是脑袋。
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在容貌之外我们普遍认为:人生中所经历过的一切体验形成的记忆,构成了独特的、唯一的、精神上的自我,这是我们能够拥有连续的、不曾间断的“自我一直存在”的感觉基础,也就是“经验自我“。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这些记忆、体验和感觉都存在于大脑之中。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将换头术升级,不需要更换整个头颅了,只移植其内部完整的大脑组织。试想一下,小明和老王在手术以后,是小明在老王的身体里面醒过来了吗?虽然在社会关系中大家都会指着老王的身体说“这肯定是老王没错,隔壁的事跑不了你~“,但我们仍然会倾向于认为即使更换了一个躯壳,小明内心中也不会将自己认错,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小明的思维与记忆应当是取决于他的大脑结构,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复杂的个性化特异连接。
假设科技发达到可以扫描出大脑中的所有连接,又能够无损的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不需要手术就可以实现了。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现在有一个植物人患者捐献出了自己包含大脑的身体,科学家们在对植物人进行彻底的修复而可用之后,将你的大脑扫描结果完整的复制到了他的大脑中,也就是两个大脑一模一样了。
一切ok,“植物人“现在站起来了,用惊异的目光牢牢的盯住了你。。。
那么,现在哪一个人才是你呢?还是两个你都同时存在?
是的,通常情况下你可能会否认,即使是与你在生物学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克隆人,你会争辩说:“我与他,肯定是不同的,最起码、最直接的,我看他与他看我,这一时刻双方内心的感受就是完全、彻底不同的!!!自我感受,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体验到~”
而对于你所经历过的全部体验的记忆,目前尚未能最终确定以何种方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何处,既可能存在于神经元的突触结构间、也可能被包含在了“意识“这个不确定的笼统的客体中。不过之于自我的问题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举个例子:你突然失忆了。
你不知道身在何处、不认识任何人、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但你却完全能够清晰、真切的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对于纯粹的自我意识而言,记忆并非不可或缺。记忆仅仅标识了你的社会属性和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到你对“意识到自我”这一感受的认知。
目前发现的失忆症患者虽然会丧失关于自己的情景记忆,但是世界知识和习得性技能仍然基本完好,也就是说知道周围的是人、动物、街道、楼房,会开车、玩游戏(但完全不会记得何时何处如何学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所有语义记忆和内隐记忆也都完全丧失的特殊情况,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智力正常的时候,是否会对自我的认知带来严重、甚至根本性的影响?
将思想实验再推进一步,做一个假设,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被关在一个处于失重状态的、没有任何光亮的宽广空间之中,通过红外设备对其定位,然后每天定时让永远不变的食物飘到他的身旁。
那么,这个人除了本体感觉和对食物的感知之外任何刺激与体验都没有,他会在何时产生自我意识呢?还是永远也不会产生,而只是一部条件反射的生化机器?
饿了就有食物,成为他极其有限的经验中的一项,某一刻,他突然想到,如果饿了会不会没有食物了?以这个疑惑作为起点,进而将怀疑的基本面展开,他开始深入思考了吗?他会去徒劳的探索食物来源、开始探索世界吗?
这是意识开始觉醒的征兆吗?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会产生独立个体“自我”的意识吗?
坦白的来说,我认为这个虚空中的人,最终仍然能够基于本体感觉在意识中产生“我”的模糊概念,因为他能真实的感知并体验到“自己”是存在着的,拥有对“世界”的有限认知。
实际上,如果将这个思想实验再向前推进一步的话,就会戏剧性的拥有了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那就是切断所有感觉和运动功能与大脑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好比真正的缸中之脑,任何自身与外界的刺激和反馈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的感觉与体验,就连产生想象的素材基础都不具备。
唯一拥有的,可能就是在无尽的黑暗中想象黑暗。。。(实际上在听觉、视觉等感觉皮质中,也可能会因为神经元的偶发性放电而随机产生一些噪声、闪光,但在没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大脑能否形成有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8:25
对于一个人或者客观上的“我”的辨识范围缩小到了一颗头颅,那么可以预期的是若将头换到另外一个身体上,“我”除了需要些许适应之外并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标识主体仍然是脑袋。
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在容貌之外我们普遍认为:人生中所经历过的一切体验形成的记忆,构成了独特的、唯一的、精神上的自我,这是我们能够拥有连续的、不曾间断的“自我一直存在”的感觉基础,也就是“经验自我“。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这些记忆、体验和感觉都存在于大脑之中。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将换头术升级,不需要更换整个头颅了,只移植其内部完整的大脑组织。试想一下,小明和老王在手术以后,是小明在老王的身体里面醒过来了吗?虽然在社会关系中大家都会指着老王的身体说“这肯定是老王没错,隔壁的事跑不了你~“,但我们仍然会倾向于认为即使更换了一个躯壳,小明内心中也不会将自己认错,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小明的思维与记忆应当是取决于他的大脑结构,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复杂的个性化特异连接。
假设科技发达到可以扫描出大脑中的所有连接,又能够无损的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不需要手术就可以实现了。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现在有一个植物人患者捐献出了自己包含大脑的身体,科学家们在对植物人进行彻底的修复而可用之后,将你的大脑扫描结果完整的复制到了他的大脑中,也就是两个大脑一模一样了。
一切ok,“植物人“现在站起来了,用惊异的目光牢牢的盯住了你。。。
那么,现在哪一个人才是你呢?还是两个你都同时存在?
是的,通常情况下你可能会否认,即使是与你在生物学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克隆人,你会争辩说:“我与他,肯定是不同的,最起码、最直接的,我看他与他看我,这一时刻双方内心的感受就是完全、彻底不同的!!!自我感受,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体验到~”
而对于你所经历过的全部体验的记忆,目前尚未能最终确定以何种方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何处,既可能存在于神经元的突触结构间、也可能被包含在了“意识“这个不确定的笼统的客体中。不过之于自我的问题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举个例子:你突然失忆了。
你不知道身在何处、不认识任何人、不知道你自己是谁,但你却完全能够清晰、真切的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对于纯粹的自我意识而言,记忆并非不可或缺。记忆仅仅标识了你的社会属性和在世界中的位置,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到你对“意识到自我”这一感受的认知。
目前发现的失忆症患者虽然会丧失关于自己的情景记忆,但是世界知识和习得性技能仍然基本完好,也就是说知道周围的是人、动物、街道、楼房,会开车、玩游戏(但完全不会记得何时何处如何学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所有语义记忆和内隐记忆也都完全丧失的特殊情况,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智力正常的时候,是否会对自我的认知带来严重、甚至根本性的影响?
将思想实验再推进一步,做一个假设,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被关在一个处于失重状态的、没有任何光亮的宽广空间之中,通过红外设备对其定位,然后每天定时让永远不变的食物飘到他的身旁。
那么,这个人除了本体感觉和对食物的感知之外任何刺激与体验都没有,他会在何时产生自我意识呢?还是永远也不会产生,而只是一部条件反射的生化机器?
饿了就有食物,成为他极其有限的经验中的一项,某一刻,他突然想到,如果饿了会不会没有食物了?以这个疑惑作为起点,进而将怀疑的基本面展开,他开始深入思考了吗?他会去徒劳的探索食物来源、开始探索世界吗?
这是意识开始觉醒的征兆吗?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会产生独立个体“自我”的意识吗?
坦白的来说,我认为这个虚空中的人,最终仍然能够基于本体感觉在意识中产生“我”的模糊概念,因为他能真实的感知并体验到“自己”是存在着的,拥有对“世界”的有限认知。
实际上,如果将这个思想实验再向前推进一步的话,就会戏剧性的拥有了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那就是切断所有感觉和运动功能与大脑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好比真正的缸中之脑,任何自身与外界的刺激和反馈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的感觉与体验,就连产生想象的素材基础都不具备。
唯一拥有的,可能就是在无尽的黑暗中想象黑暗。。。(实际上在听觉、视觉等感觉皮质中,也可能会因为神经元的偶发性放电而随机产生一些噪声、闪光,但在没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大脑能否形成有效功能的处理环路也很难确定。)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这种绝对的混沌之中,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自我意识状态永无产生的可能,无论大脑的神经结构还是所谓的意识都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可塑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大脑,在极端困境中能否发展出其它形态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