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3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7 22:08
子君人物形象分析:
1、鲁迅在《伤逝》中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
2、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
3、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0:25
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而,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毫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成了子君思想的启蒙者。他大胆地向子君求爱,而且爱得热烈纯真。为了爱情,当街上的行人投以讥笑、轻蔑的眼光,他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并且还跟朋友绝了交。
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原因如下,一,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扩展资料: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五四”时期,诉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许多青年的公意,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已成为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创作,描写男女恋爱的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写婚姻不自由。鲁迅对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恋爱婚姻自由背后的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0:26
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子君曾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那个时代反封建、反礼教的响当当的战斗性语言,标志着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
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原因如下,一,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相爱之初,子君在涓生的心灵里,简直是圣洁的天使和女神,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同居以后,涓生对子君得以保持美感的距离消失了,现实主义代替了浪漫主义,这时子君开始为了生计而费尽心思,堕进封建主义夫唱妇随的深渊,慢慢的遗失了最初的个性和思想。
涓生才“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感情的*。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二,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奢求。
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鲁迅先生通过他们二人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指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呈现出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从而揭示出社会解放是个性解放的前提。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诉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许多青年的公意,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已成为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创作,描写男女恋爱的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写婚姻不自由。鲁迅对个性解放
的反封建意义,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恋爱婚姻自由背后的危机。早在1923年底,鲁迅就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妇女要解放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到了1925年,鲁迅的世界观已处在根本转变的前夕,这时他则主张用“火与剑”的方式去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了。1925年10月写的《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探索新的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伤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0:26
1、子君
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而,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毫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
2、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成了子君思想的启蒙者。
他大胆地向子君求爱,而且爱得热烈纯真。为了爱情,当街上的行人投以讥笑、轻蔑的眼光,他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并且还跟朋友绝了交。
艺术特色
1、作品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愤的心境,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感*彩。
2、人物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小说对涓生的刻画,主要是采取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刻画,多通过对她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通过对子君不断变化的眼神的描写,来表现她的内心变化。
3、作品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对阿随弃而复归的细节描写,隽永感人;对子君离开时将全部生活材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个铜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凄惨,读到了子君对涓生那份难以割舍的真挚而无言的爱。
4、借景抒情。对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以及方桌、败壁、板床的描写,抒发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虚与寂寞以及对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0:27
一、子君人物形象分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0:27
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子君曾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那个时代反封建、反礼教的响当当的战斗性语言,标志着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原因如下,一,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相爱之初,子君在涓生的心灵里,简直是圣洁的天使和女神,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同居以后,涓生对子君得以保持美感的距离消失了,现实主义代替了浪漫主义,这时子君开始为了生计而费尽心思,堕进封建主义夫唱妇随的深渊,慢慢的遗失了最初的个性和思想,涓生才“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感情的*。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二,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奢求。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鲁迅先生通过他们二人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指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呈现出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从而揭示出社会解放是个性解放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