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2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主义制度
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权由皇帝总揽,*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主义制度的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3
(一)中国古代早期*制度主要是奴隶制*(贵族*),以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而中国古代早期一般多指夏商周时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2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主义制度
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权由皇帝总揽,*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主义制度的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3
(一)中国古代早期*制度主要是奴隶制*(贵族*),以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而中国古代早期一般多指夏商周时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2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主义制度
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权由皇帝总揽,*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主义制度的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3
(一)中国古代早期*制度主要是奴隶制*(贵族*),以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而中国古代早期一般多指夏商周时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2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主义制度
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权由皇帝总揽,*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主义制度的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3
(一)中国古代早期*制度主要是奴隶制*(贵族*),以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而中国古代早期一般多指夏商周时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2
1、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宗法制
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主义制度
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权由皇帝总揽,*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主义制度的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13
(一)中国古代早期*制度主要是奴隶制*(贵族*),以王位世袭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而中国古代早期一般多指夏商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