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窑洞、蒙古包、客家土楼跟当地环境有什么关系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5 02:4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18:24
解三元一次方程
答:当地的环境决定当地人的居住形式及住所形态。
1: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民居典型。当地地处高原,植被稀疏,降水量低,长年刮风(带沙的),昼夜温差大。所以当地先民凿洞而居,住在封闭坚实的窑洞里,很好避免了以上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影响。
2: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说是“建筑”其实很别扭,但的的确确是民居。内蒙古大草原,面积辽阔,植被几乎只有杂草。当地居民以放牧为生,因为放牧的牛羊的数量多,所以他们必须吃一地挪一地,反正草原那么大。所以蒙古包的出现满足了当地居民游移的需要,就像当地民歌所唱——“带上你的家当,赶着你的牛羊,在草原上到处蹿”。
3: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福建民居的代表。客家土楼地处福建西南,是山地地带。客家土楼的产生是当地先民为抵御外来偷盗抢劫、为防当地恶劣自然环境,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的堡垒式的建筑。它与历史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客家人之所以叫“客”是因为他们是从外地迁到那里的,为躲避战乱,躲避倭寇而居住在山区。
综述:环境决定人类的居住形态。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环境直接影响并决定人类的居住形式,人类也只能这样适应自然环境而生存。
参考资料:我就是地理老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18:25
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窑洞所在地雨水少,黄土层非常厚,当地人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草原牧民放牧点因季节不同而不同,蒙古包方便牧民拆装迁移;
客家土楼因为客家人移民到山区,为防山贼及野兽所以建成防御性住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18:25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省闽南山区南靖县、永定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境内,[1][2][3]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1]
福建土楼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等土楼群,其中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7 18:26
我是内蒙人,只能帮你回答蒙古包的问题。蒙古族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你想想,一片草原如果天天让一群羊吃,早晚会把草吃光,对生态环境是很大的破坏。所以每过一个月或几个月就要迁移牧场。如果定居岂不是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