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肃历史:上海话“瘪三”“红头阿三”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5 07: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04
海纳百川的上海人,将“B”分拆成阿拉伯数字13,这样就可以不露痕迹地说脏话了。
但是“B”类的洋人实在不多,但是跟着洋人混饭吃的不少,这类人北方叫“二鬼子”,上海人将这类人很形象地标绘出来:13砍去前面的1,余下的3就是他们,叫“小三仔”,和粤语的“马仔”一样有画面有*。
影视剧里的“瘪三”形象 (与图中人物无关)
混得不好的“小三仔”,自然吃不饱,很有干瘪相,于是他们被定义为“瘪三”。
大英帝国为管理在中国的几块不大的殖民地,但抽不出太多人手,只好雇了一批印度人在香港,上海等租界当*(巡捕)。
印度人有裹头巾的民族习惯。
为方便管理和适应民族习惯,这些印度*也有缠头布,还是红色的缠头布。
头上缠着红色的缠头布很好认,他们因此也被中国人称为“红头阿三”。
意思中,就是缠着红色的缠头布的低贱下等人。
“红头阿三”为啥变成这意思?
“阿三”就不太好理解成现在的“小三”,那时候,断臂山这类不是主流,所以没人找个印度*当“小三”,也这绝对不是指排名“第三”的意思,它来自上海话的骂人话:“十三点”。
“阿三”就是指“十三点”中也属于3/13的最次的那种。
“红头阿三”就是这样神奇地口碑流传。
“红头阿三”还把二师兄给害了,因为朱也是红,所以“猪头三”也是“红头阿三”的衍生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