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1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儿童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客观评价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及社会应在儿童接触互联网中充当积极的“中介”角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引导
(一)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其易选择互联网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初具个性倾向性等特点。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而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客观事物的特征(兴趣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②刺激物与主题兴趣爱好的关系③主题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产生无意注意。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些特点起到了激发和形成幼儿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网络提供的大量刺激信号所“同化”。娱乐是儿童的天性,而互联网提供的有声的、图像的、色彩的、可操作互动的和娱乐性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另外,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从儿童权利观点来看,儿童的这一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并且儿童自由选择媒介内容权利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保证。
一、互联网对儿童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一)互联网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等。这些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中的性信息有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和侵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信息,可供儿童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信息讨论组,儿童可自由加入小组参加有关*信息的讨论。第三,不法分子诱使儿童参与*活动,摄取图像,并通过网络传播。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区分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儿童模仿*的有关的行为,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认知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据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他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当前大多数城市幼儿普遍出现性早熟的现象,说话时,常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语言。
(三)互联网中的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
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各种广告商不断想孩子兜售商品,孩子可能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兴趣及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美国韦洛克大学教育系教授黛安·列文说,“商业文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它影响孩子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影响他们花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己外表的期望等等。甚至一些四岁的孩子也要求家长给她们买‘露脐裙’!”
(四)网上诱拐影响儿童生存状态。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而对辨别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信心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五)互联网的外来文化影响和销蚀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由于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外来的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无国界的网络世界也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统统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儿童。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使用和拒绝儿童参与互联网使用的权利。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谈到:“在童年时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结果却使他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这个方法岂不愚蠢!难道说这就是师教育?”卢梭强调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让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些磨练,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不能消灭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让儿童与网络隔绝,否则我们将成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毁灭者,因为儿童迟早是要面对电脑网络,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林林种种。而应顺其自然,让儿童接触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这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低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及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儿童网络素养
1、建立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儿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帮助儿童并让其善于利用技术系统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网络利用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等。
2、培养儿童电脑素养
电脑素养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作为家长、教师,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从电脑上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敢于尝试利用各种正确手段解决问题的电脑操作能力。
3、引导儿童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互联网是儿童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的生活在互联网中,计算机或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谁也不愿意儿童为互联网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它们,而是应确立儿童面对互联网时的主体地位,并帮助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二)变不利为有利,挖掘互联网良性资源
1、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美国落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知道指导部*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下,计算机和网络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培养儿童创造力。在此,我们要积极控制儿童对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如看暴力广告、打含有暴力的游戏等,而应当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诸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等方面来,积极吸取美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消极应对态度,而因让其为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持和教育途径。
2、引导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电脑这一交流工具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答案的过程。在这里,它需要儿童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应帮助儿童学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并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避免儿童参与到有碍其身心发展的交流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互联网扩大了儿童参与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感兴趣的交流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在所喜欢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网页以定期发布自己的信息等,这种交互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儿童的表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家童环境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家庭中良好的互动也会避免儿童过度依赖互联网等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泄自己的不满。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睦和稳定的家庭,这类儿童就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内容、知识类内容等。家庭环境不好的儿童则比较喜欢武打、战争和暴力内容,也喜欢使用电子游戏机等媒介。另,父母的爱好也会对儿童的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欣赏口味大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和父母相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在对待互联网资源时,父母可以和儿童一起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积极和儿童讨论,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制止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等,培养他们辨别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户外、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并让他们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力度。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还应当着手于推进互联网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行动起来,各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手段历来维持儿童的合法权益。
http://www.sdchild.com/list.asp?id=4957
参考资料:http://e.nx.cninfo.net/zhuanti/xyh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学习办公娱乐等等,都是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儿童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客观评价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及社会应在儿童接触互联网中充当积极的“中介”角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引导
(一)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其易选择互联网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初具个性倾向性等特点。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而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客观事物的特征(兴趣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②刺激物与主题兴趣爱好的关系③主题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产生无意注意。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些特点起到了激发和形成幼儿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网络提供的大量刺激信号所“同化”。娱乐是儿童的天性,而互联网提供的有声的、图像的、色彩的、可操作互动的和娱乐性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另外,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从儿童权利观点来看,儿童的这一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并且儿童自由选择媒介内容权利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保证。
一、互联网对儿童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一)互联网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等。这些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中的性信息有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和侵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信息,可供儿童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信息讨论组,儿童可自由加入小组参加有关*信息的讨论。第三,不法分子诱使儿童参与*活动,摄取图像,并通过网络传播。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区分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儿童模仿*的有关的行为,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认知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据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他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当前大多数城市幼儿普遍出现性早熟的现象,说话时,常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语言。
(三)互联网中的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
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各种广告商不断想孩子兜售商品,孩子可能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兴趣及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美国韦洛克大学教育系教授黛安·列文说,“商业文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它影响孩子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影响他们花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己外表的期望等等。甚至一些四岁的孩子也要求家长给她们买‘露脐裙’!”
(四)网上诱拐影响儿童生存状态。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而对辨别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信心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五)互联网的外来文化影响和销蚀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由于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外来的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无国界的网络世界也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统统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儿童。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使用和拒绝儿童参与互联网使用的权利。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谈到:“在童年时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结果却使他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这个方法岂不愚蠢!难道说这就是师教育?”卢梭强调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让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些磨练,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不能消灭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让儿童与网络隔绝,否则我们将成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毁灭者,因为儿童迟早是要面对电脑网络,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林林种种。而应顺其自然,让儿童接触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这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低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及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儿童网络素养
1、建立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儿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帮助儿童并让其善于利用技术系统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网络利用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等。
2、培养儿童电脑素养
电脑素养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作为家长、教师,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从电脑上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敢于尝试利用各种正确手段解决问题的电脑操作能力。
3、引导儿童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互联网是儿童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的生活在互联网中,计算机或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谁也不愿意儿童为互联网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它们,而是应确立儿童面对互联网时的主体地位,并帮助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二)变不利为有利,挖掘互联网良性资源
1、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美国落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知道指导部*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下,计算机和网络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培养儿童创造力。在此,我们要积极控制儿童对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如看暴力广告、打含有暴力的游戏等,而应当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诸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等方面来,积极吸取美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消极应对态度,而因让其为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持和教育途径。
2、引导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电脑这一交流工具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答案的过程。在这里,它需要儿童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应帮助儿童学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并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避免儿童参与到有碍其身心发展的交流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互联网扩大了儿童参与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感兴趣的交流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在所喜欢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网页以定期发布自己的信息等,这种交互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儿童的表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家童环境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家庭中良好的互动也会避免儿童过度依赖互联网等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泄自己的不满。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睦和稳定的家庭,这类儿童就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内容、知识类内容等。家庭环境不好的儿童则比较喜欢武打、战争和暴力内容,也喜欢使用电子游戏机等媒介。另,父母的爱好也会对儿童的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欣赏口味大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和父母相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在对待互联网资源时,父母可以和儿童一起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积极和儿童讨论,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制止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等,培养他们辨别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户外、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并让他们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力度。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还应当着手于推进互联网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行动起来,各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手段历来维持儿童的合法权益。
http://www.sdchild.com/list.asp?id=4957
参考资料:http://e.nx.cninfo.net/zhuanti/xyh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儿童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客观评价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及社会应在儿童接触互联网中充当积极的“中介”角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引导
(一)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其易选择互联网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初具个性倾向性等特点。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而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客观事物的特征(兴趣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②刺激物与主题兴趣爱好的关系③主题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产生无意注意。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些特点起到了激发和形成幼儿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网络提供的大量刺激信号所“同化”。娱乐是儿童的天性,而互联网提供的有声的、图像的、色彩的、可操作互动的和娱乐性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另外,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从儿童权利观点来看,儿童的这一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并且儿童自由选择媒介内容权利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保证。
一、互联网对儿童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一)互联网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等。这些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中的性信息有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和侵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信息,可供儿童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信息讨论组,儿童可自由加入小组参加有关*信息的讨论。第三,不法分子诱使儿童参与*活动,摄取图像,并通过网络传播。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区分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儿童模仿*的有关的行为,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认知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据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他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当前大多数城市幼儿普遍出现性早熟的现象,说话时,常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语言。
(三)互联网中的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
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各种广告商不断想孩子兜售商品,孩子可能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兴趣及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美国韦洛克大学教育系教授黛安·列文说,“商业文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它影响孩子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影响他们花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己外表的期望等等。甚至一些四岁的孩子也要求家长给她们买‘露脐裙’!”
(四)网上诱拐影响儿童生存状态。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而对辨别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信心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五)互联网的外来文化影响和销蚀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由于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外来的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无国界的网络世界也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统统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儿童。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使用和拒绝儿童参与互联网使用的权利。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谈到:“在童年时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结果却使他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这个方法岂不愚蠢!难道说这就是师教育?”卢梭强调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让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些磨练,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不能消灭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让儿童与网络隔绝,否则我们将成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毁灭者,因为儿童迟早是要面对电脑网络,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林林种种。而应顺其自然,让儿童接触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这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低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及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儿童网络素养
1、建立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儿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帮助儿童并让其善于利用技术系统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网络利用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等。
2、培养儿童电脑素养
电脑素养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作为家长、教师,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从电脑上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敢于尝试利用各种正确手段解决问题的电脑操作能力。
3、引导儿童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互联网是儿童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的生活在互联网中,计算机或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谁也不愿意儿童为互联网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它们,而是应确立儿童面对互联网时的主体地位,并帮助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二)变不利为有利,挖掘互联网良性资源
1、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美国落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知道指导部*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下,计算机和网络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培养儿童创造力。在此,我们要积极控制儿童对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如看暴力广告、打含有暴力的游戏等,而应当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诸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等方面来,积极吸取美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消极应对态度,而因让其为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持和教育途径。
2、引导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电脑这一交流工具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答案的过程。在这里,它需要儿童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应帮助儿童学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并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避免儿童参与到有碍其身心发展的交流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互联网扩大了儿童参与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感兴趣的交流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在所喜欢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网页以定期发布自己的信息等,这种交互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儿童的表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家童环境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家庭中良好的互动也会避免儿童过度依赖互联网等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泄自己的不满。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睦和稳定的家庭,这类儿童就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内容、知识类内容等。家庭环境不好的儿童则比较喜欢武打、战争和暴力内容,也喜欢使用电子游戏机等媒介。另,父母的爱好也会对儿童的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欣赏口味大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和父母相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在对待互联网资源时,父母可以和儿童一起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积极和儿童讨论,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制止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等,培养他们辨别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户外、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并让他们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力度。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还应当着手于推进互联网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行动起来,各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手段历来维持儿童的合法权益。
http://www.sdchild.com/list.asp?id=4957
参考资料:http://e.nx.cninfo.net/zhuanti/xyh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学习办公娱乐等等,都是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学习办公娱乐等等,都是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儿童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客观评价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及社会应在儿童接触互联网中充当积极的“中介”角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引导
(一)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其易选择互联网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初具个性倾向性等特点。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而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客观事物的特征(兴趣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②刺激物与主题兴趣爱好的关系③主题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产生无意注意。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些特点起到了激发和形成幼儿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网络提供的大量刺激信号所“同化”。娱乐是儿童的天性,而互联网提供的有声的、图像的、色彩的、可操作互动的和娱乐性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另外,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从儿童权利观点来看,儿童的这一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并且儿童自由选择媒介内容权利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保证。
一、互联网对儿童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一)互联网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等。这些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中的性信息有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和侵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信息,可供儿童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信息讨论组,儿童可自由加入小组参加有关*信息的讨论。第三,不法分子诱使儿童参与*活动,摄取图像,并通过网络传播。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区分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儿童模仿*的有关的行为,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认知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据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他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当前大多数城市幼儿普遍出现性早熟的现象,说话时,常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语言。
(三)互联网中的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
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各种广告商不断想孩子兜售商品,孩子可能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兴趣及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美国韦洛克大学教育系教授黛安·列文说,“商业文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它影响孩子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影响他们花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己外表的期望等等。甚至一些四岁的孩子也要求家长给她们买‘露脐裙’!”
(四)网上诱拐影响儿童生存状态。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而对辨别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信心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五)互联网的外来文化影响和销蚀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由于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外来的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无国界的网络世界也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统统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儿童。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使用和拒绝儿童参与互联网使用的权利。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谈到:“在童年时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结果却使他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这个方法岂不愚蠢!难道说这就是师教育?”卢梭强调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让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些磨练,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不能消灭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让儿童与网络隔绝,否则我们将成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毁灭者,因为儿童迟早是要面对电脑网络,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林林种种。而应顺其自然,让儿童接触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这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低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及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儿童网络素养
1、建立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儿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帮助儿童并让其善于利用技术系统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网络利用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等。
2、培养儿童电脑素养
电脑素养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作为家长、教师,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从电脑上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敢于尝试利用各种正确手段解决问题的电脑操作能力。
3、引导儿童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互联网是儿童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的生活在互联网中,计算机或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谁也不愿意儿童为互联网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它们,而是应确立儿童面对互联网时的主体地位,并帮助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二)变不利为有利,挖掘互联网良性资源
1、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美国落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知道指导部*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下,计算机和网络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培养儿童创造力。在此,我们要积极控制儿童对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如看暴力广告、打含有暴力的游戏等,而应当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诸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等方面来,积极吸取美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消极应对态度,而因让其为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持和教育途径。
2、引导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电脑这一交流工具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答案的过程。在这里,它需要儿童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应帮助儿童学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并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避免儿童参与到有碍其身心发展的交流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互联网扩大了儿童参与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感兴趣的交流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在所喜欢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网页以定期发布自己的信息等,这种交互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儿童的表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家童环境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家庭中良好的互动也会避免儿童过度依赖互联网等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泄自己的不满。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睦和稳定的家庭,这类儿童就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内容、知识类内容等。家庭环境不好的儿童则比较喜欢武打、战争和暴力内容,也喜欢使用电子游戏机等媒介。另,父母的爱好也会对儿童的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欣赏口味大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和父母相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在对待互联网资源时,父母可以和儿童一起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积极和儿童讨论,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制止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等,培养他们辨别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户外、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并让他们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力度。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还应当着手于推进互联网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行动起来,各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手段历来维持儿童的合法权益。
http://www.sdchild.com/list.asp?id=4957
参考资料:http://e.nx.cninfo.net/zhuanti/xyh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学习办公娱乐等等,都是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儿童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客观评价互联网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及社会应在儿童接触互联网中充当积极的“中介”角色,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引导
(一)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其易选择互联网的可能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初具个性倾向性等特点。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而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客观事物的特征(兴趣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②刺激物与主题兴趣爱好的关系③主题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对象产生无意注意。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而互联网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些特点起到了激发和形成幼儿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网络提供的大量刺激信号所“同化”。娱乐是儿童的天性,而互联网提供的有声的、图像的、色彩的、可操作互动的和娱乐性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另外,娱乐是儿童的天然需求。从儿童权利观点来看,儿童的这一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并且儿童自由选择媒介内容权利也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保证。
一、互联网对儿童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一)互联网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童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暴力信息的内容,如音乐、动画、影像等,也可以下载暴力游戏等。这些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互联网中的性信息有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互联网中,*信息传播和侵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机构或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信息,可供儿童用户调阅。第二,在网上建立*信息讨论组,儿童可自由加入小组参加有关*信息的讨论。第三,不法分子诱使儿童参与*活动,摄取图像,并通过网络传播。我们知道,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区分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儿童模仿*的有关的行为,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认知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据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他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当前大多数城市幼儿普遍出现性早熟的现象,说话时,常出现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语言。
(三)互联网中的广告利用儿童及商业化影响。
许多广告商利用互联网推销商品。一些广告以儿童为诉求对象,但儿童并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消费者。各种广告商不断想孩子兜售商品,孩子可能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兴趣及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美国韦洛克大学教育系教授黛安·列文说,“商业文化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它影响孩子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影响他们花钱的方式,影响他们对自己外表的期望等等。甚至一些四岁的孩子也要求家长给她们买‘露脐裙’!”
(四)网上诱拐影响儿童生存状态。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无论何种性别、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而对辨别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信心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有个别*利用网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或侵犯儿童。
(五)互联网的外来文化影响和销蚀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由于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外来的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无国界的网络世界也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统统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儿童。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使用和拒绝儿童参与互联网使用的权利。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中谈到:“在童年时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结果却使他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这个方法岂不愚蠢!难道说这就是师教育?”卢梭强调在童年时期就应该让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些磨练,以使他们长大后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面对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不能消灭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能让儿童与网络隔绝,否则我们将成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毁灭者,因为儿童迟早是要面对电脑网络,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林林种种。而应顺其自然,让儿童接触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这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低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互联网,及尽可能地避免互联网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儿童网络素养
1、建立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问题;帮助和指导儿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帮助儿童并让其善于利用技术系统来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网络利用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等。
2、培养儿童电脑素养
电脑素养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作为家长、教师,要教会儿童如何正确地从电脑上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敢于尝试利用各种正确手段解决问题的电脑操作能力。
3、引导儿童做互联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互联网是儿童生活中的网络,而不是儿童毫无选择的生活在互联网中,计算机或互联网只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我们谁也不愿意儿童为互联网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它们,而是应确立儿童面对互联网时的主体地位,并帮助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
(二)变不利为有利,挖掘互联网良性资源
1、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孩子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
美国落杉矶联合校区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知道指导部*Jim Konantz非常明确地说:“孩子用互联网,就是为了做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在以人为本的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下,计算机和网络被用来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工具,培养儿童创造力。在此,我们要积极控制儿童对互联网的不当利用,如看暴力广告、打含有暴力的游戏等,而应当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诸如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等方面来,积极吸取美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消极应对态度,而因让其为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基本的精神支持和教育途径。
2、引导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电脑这一交流工具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时候,是一个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答案的过程。在这里,它需要儿童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应帮助儿童学会使用电子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当中,并树立正确的参与意识,避免儿童参与到有碍其身心发展的交流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互联网扩大了儿童参与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感兴趣的交流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在所喜欢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网页以定期发布自己的信息等,这种交互性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儿童的表率,培养儿童良好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家童环境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家庭中良好的互动也会避免儿童过度依赖互联网等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泄自己的不满。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和睦和稳定的家庭,这类儿童就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内容、知识类内容等。家庭环境不好的儿童则比较喜欢武打、战争和暴力内容,也喜欢使用电子游戏机等媒介。另,父母的爱好也会对儿童的爱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欣赏口味大都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产生和父母相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在对待互联网资源时,父母可以和儿童一起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积极和儿童讨论,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和制止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等,培养他们辨别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户外、到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并让他们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力度。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还应当着手于推进互联网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互联网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行动起来,各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手段历来维持儿童的合法权益。
http://www.sdchild.com/list.asp?id=4957
参考资料:http://e.nx.cninfo.net/zhuanti/xyh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09
学习办公娱乐等等,都是正确的使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