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03
最早的对中国收益率的研究应该是Jamison&Gaag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样本数量及所覆盖的区域都很有限,往往仅是某个城市或县的样本。而且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假设样本是同质的,模型比较简单。
在后来的研究中,样本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国性的样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变量,并且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如按样本的不同属性分别计算了其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这些属性除去性别外,还包括了不同时间、地区、城镇样本工作单位属性、就业属性、时间、年龄等。下面概况了研究的主要结果。
1.城镇与农村的比较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的二元*,对收益率的研究区分了农村与城镇。对这两类样本是根据户口属性来定义的,而不管其在城镇还是农村工作。从计算的结果看,在城镇地区,最低的值为0.75%(邵利玲,1994),最高值为11.5%(Zhang&Zhao,2002),应用1995年以前数据的绝大部分研究计算的收益率在6%以下;在农村,最低值为0.7%(Gregory&Meng,1995;Li&Urmanbetova,2002),最高值为6.4%(Brauw,etal,2002),绝大部分研究的收益率在5%以下。
可以看出,农村个体的收益率要明显的低于城镇居民,这从同时含有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全国数据的估计表明,城市个体收益率比农村个体高出近2个百分点,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李春玲,2003),2001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说明这一差距有随时间逐渐扩大的趋势。
城镇和农村的收益率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变量对收入决定的解释力上,农村的模型要明显低于城镇模型。大部分的研究发现农村雇佣劳动者总收入差异中不足10%是由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因素造成的,而城镇样本大多在20%以上。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特征,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劳动力市场。
2.随受教育水平收益递减还是递增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收益率投资也应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事实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规律(Psacharopoulos,1994),即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收益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中国的研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一个证据是,众多研究发现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收益率、中等收益率和初等收益率(李实和李文彬,1994;Wei,etal,1999;邵利玲,1994;Xie&Hannum,1996;等)。
另一个证据是把样本按某一收益率程度作为分界点,分别估计在这一点之上和之下个体的收益率,结果发现分界点之上的个体的收益率要高于之下的个体。如Brauw&Rozelle(2002)以及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都发现,小学或高中以上个体的收益率年数的系数都高于小学或高中以下个体的系数;诸建芳等(1995)的研究表明,代表着中低等收益率的基础收益率为1.8%,代表着中高等收益率的专业收益率的收益率为3.0%;Li(2003)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收益率尽管平均水平比较低,然而大学收益率的收益却要高于高中以前收益率的收益率。
Benjamin等人(2000)认为,在中国,收益率之所以出现递增,是由接受高层次收益率(高等收益率)的个体比例较少造成的,其后果是,由于高层次的收益率仅有少数人获得,而收益率又递增,这样会加大收入差距。同时,收益递增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在高层次收益率、尤其是高等收益率上对个人的大量补贴有关。
3.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在城镇地区,收益率随时间表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如Zhao&Zhou(2001)的研究估算的1978年的收益率为2.8%,相应的应用8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计算的值达到4%,而90年代后的研究到5%以上;Zhang&Zhao(2002)应用了1988-1999年各年的全国数据更明显的表现出这一规律,如1988、1994和1999年这三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7%、7.8%和11.5%。
此外,城镇收益率随时间的增长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特点:在1993-94年是变化最大的时期,93年以前的收益率缓慢增长,到94年迅速提高,之后又缓慢增长。在农村地区,由于收益率的值较低,随时间的提高趋势比较平缓,变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
4.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在众多的研究中,男性的收益率要低于女性,唯一的例外是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结果。而且两者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如于学军(2000)的研究发现,1986年男女收益率的差异为2个百分点,而到199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
Zhang&Zhao(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收益率的差距先是略有减小,后又在逐渐扩大,这一差异从1988年的2.9%,到1992最低的2.4%,再到1999年差距最大的5.8%。女性较高的收益率为倾向于女性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文献中对收益率性别差异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认为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低于男性,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使女性比男性高(赖德胜,2001)。
另一种解释则基于两者劳动时间参与上的差距,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男性,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的能力要高于呆在家庭中的女性,而男性就没有表现这一特征,从计量方法上讲,在估计明瑟收益率时,忽略能力因素会高估收益率(见下文的解释),因而女性的收益率会高于男性(Zhang&Zhao,2002)。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性样本中高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个体收入与低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之间的相对差距要高于男性(杜育红、孙志军,2003)。
5.不同部门的收益率
在现实中,不同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决定因素不同,这会造成收益率的差异。几乎所有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结构部门中,一般是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收益率都要低于私人部门。由于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私人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部门的收益率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部门。这反映了不同部门中对收益率回报的差异,也反映了收益率的生产力效应发挥的程度上的差异(杜育红、孙志军,2003)。
6.个体的其他属性对收益率的影响文献中关注的个体属性除去上面提到的性别外,还有年龄、工龄、户口、找到工作的方式、就业属性等。研究发现,年青人和工龄较短的个体的收益率高于年长者和工龄较长的个体(Maurer-Fazio,1999;Li&Luo,2002;Zhang&Zhao,2002),通过竞争的方式(市场)找到工作的个体收益率高于通过(*)“安排”的方式的个体(Meng,1995;Maurer-Fazio&Dinh,2002)。
若按户口和就业经历划分,那些一直有工作(未“下岗”)的个体的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下岗后又找到工作的个体,最低的是下岗后仍未有正式工作的个体;城镇居民的收益率要高于城镇中农民工的收益率,另外,下过岗又找到工作的个体现在的收益率高于下岗前的收益率(Maurer-Fazio&Dinh,2002;Appleton,etal.2002)。
对于户口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也有相反的例证,如Appleton等人(2002)根据对1999年全国的城市中的数据研究发现,城市中两类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收益率已经相差不大(前者为6%,后者为5.6%),并由此判断中国城市的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
7.地区差异
中国收益率的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有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收益率最低,而西部的最高,也有的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最高。但是总体的特点是西部地区的收益率起码不低于东部地区,这为加强向西部地区的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8.国际比较
中国的收益率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根据Psacharopoulos等人(2002)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世界平均的明瑟收益率为9.7%,其中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OECD国家为7.5%。
以此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地区的收益率在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要低于世界及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时间越往前,收益率越低;到2000年前后,这一数值开始接近并超过了世界及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村地区的收益率则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03
最早的对中国收益率的研究应该是Jamison&Gaag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样本数量及所覆盖的区域都很有限,往往仅是某个城市或县的样本。而且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假设样本是同质的,模型比较简单。
在后来的研究中,样本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国性的样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变量,并且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如按样本的不同属性分别计算了其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这些属性除去性别外,还包括了不同时间、地区、城镇样本工作单位属性、就业属性、时间、年龄等。下面概况了研究的主要结果。
1.城镇与农村的比较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的二元*,对收益率的研究区分了农村与城镇。对这两类样本是根据户口属性来定义的,而不管其在城镇还是农村工作。从计算的结果看,在城镇地区,最低的值为0.75%(邵利玲,1994),最高值为11.5%(Zhang&Zhao,2002),应用1995年以前数据的绝大部分研究计算的收益率在6%以下;在农村,最低值为0.7%(Gregory&Meng,1995;Li&Urmanbetova,2002),最高值为6.4%(Brauw,etal,2002),绝大部分研究的收益率在5%以下。
可以看出,农村个体的收益率要明显的低于城镇居民,这从同时含有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全国数据的估计表明,城市个体收益率比农村个体高出近2个百分点,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李春玲,2003),2001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说明这一差距有随时间逐渐扩大的趋势。
城镇和农村的收益率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变量对收入决定的解释力上,农村的模型要明显低于城镇模型。大部分的研究发现农村雇佣劳动者总收入差异中不足10%是由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因素造成的,而城镇样本大多在20%以上。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特征,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劳动力市场。
2.随受教育水平收益递减还是递增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收益率投资也应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事实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规律(Psacharopoulos,1994),即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收益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中国的研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一个证据是,众多研究发现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收益率、中等收益率和初等收益率(李实和李文彬,1994;Wei,etal,1999;邵利玲,1994;Xie&Hannum,1996;等)。
另一个证据是把样本按某一收益率程度作为分界点,分别估计在这一点之上和之下个体的收益率,结果发现分界点之上的个体的收益率要高于之下的个体。如Brauw&Rozelle(2002)以及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都发现,小学或高中以上个体的收益率年数的系数都高于小学或高中以下个体的系数;诸建芳等(1995)的研究表明,代表着中低等收益率的基础收益率为1.8%,代表着中高等收益率的专业收益率的收益率为3.0%;Li(2003)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收益率尽管平均水平比较低,然而大学收益率的收益却要高于高中以前收益率的收益率。
Benjamin等人(2000)认为,在中国,收益率之所以出现递增,是由接受高层次收益率(高等收益率)的个体比例较少造成的,其后果是,由于高层次的收益率仅有少数人获得,而收益率又递增,这样会加大收入差距。同时,收益递增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在高层次收益率、尤其是高等收益率上对个人的大量补贴有关。
3.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在城镇地区,收益率随时间表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如Zhao&Zhou(2001)的研究估算的1978年的收益率为2.8%,相应的应用8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计算的值达到4%,而90年代后的研究到5%以上;Zhang&Zhao(2002)应用了1988-1999年各年的全国数据更明显的表现出这一规律,如1988、1994和1999年这三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7%、7.8%和11.5%。
此外,城镇收益率随时间的增长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特点:在1993-94年是变化最大的时期,93年以前的收益率缓慢增长,到94年迅速提高,之后又缓慢增长。在农村地区,由于收益率的值较低,随时间的提高趋势比较平缓,变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
4.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在众多的研究中,男性的收益率要低于女性,唯一的例外是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结果。而且两者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如于学军(2000)的研究发现,1986年男女收益率的差异为2个百分点,而到199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
Zhang&Zhao(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收益率的差距先是略有减小,后又在逐渐扩大,这一差异从1988年的2.9%,到1992最低的2.4%,再到1999年差距最大的5.8%。女性较高的收益率为倾向于女性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文献中对收益率性别差异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认为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低于男性,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使女性比男性高(赖德胜,2001)。
另一种解释则基于两者劳动时间参与上的差距,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男性,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的能力要高于呆在家庭中的女性,而男性就没有表现这一特征,从计量方法上讲,在估计明瑟收益率时,忽略能力因素会高估收益率(见下文的解释),因而女性的收益率会高于男性(Zhang&Zhao,2002)。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性样本中高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个体收入与低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之间的相对差距要高于男性(杜育红、孙志军,2003)。
5.不同部门的收益率
在现实中,不同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决定因素不同,这会造成收益率的差异。几乎所有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结构部门中,一般是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收益率都要低于私人部门。由于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私人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部门的收益率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部门。这反映了不同部门中对收益率回报的差异,也反映了收益率的生产力效应发挥的程度上的差异(杜育红、孙志军,2003)。
6.个体的其他属性对收益率的影响文献中关注的个体属性除去上面提到的性别外,还有年龄、工龄、户口、找到工作的方式、就业属性等。研究发现,年青人和工龄较短的个体的收益率高于年长者和工龄较长的个体(Maurer-Fazio,1999;Li&Luo,2002;Zhang&Zhao,2002),通过竞争的方式(市场)找到工作的个体收益率高于通过(*)“安排”的方式的个体(Meng,1995;Maurer-Fazio&Dinh,2002)。
若按户口和就业经历划分,那些一直有工作(未“下岗”)的个体的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下岗后又找到工作的个体,最低的是下岗后仍未有正式工作的个体;城镇居民的收益率要高于城镇中农民工的收益率,另外,下过岗又找到工作的个体现在的收益率高于下岗前的收益率(Maurer-Fazio&Dinh,2002;Appleton,etal.2002)。
对于户口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也有相反的例证,如Appleton等人(2002)根据对1999年全国的城市中的数据研究发现,城市中两类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收益率已经相差不大(前者为6%,后者为5.6%),并由此判断中国城市的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
7.地区差异
中国收益率的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有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收益率最低,而西部的最高,也有的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最高。但是总体的特点是西部地区的收益率起码不低于东部地区,这为加强向西部地区的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8.国际比较
中国的收益率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根据Psacharopoulos等人(2002)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世界平均的明瑟收益率为9.7%,其中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OECD国家为7.5%。
以此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地区的收益率在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要低于世界及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时间越往前,收益率越低;到2000年前后,这一数值开始接近并超过了世界及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村地区的收益率则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03
最早的对中国收益率的研究应该是Jamison&Gaag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样本数量及所覆盖的区域都很有限,往往仅是某个城市或县的样本。而且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假设样本是同质的,模型比较简单。
在后来的研究中,样本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国性的样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变量,并且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如按样本的不同属性分别计算了其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这些属性除去性别外,还包括了不同时间、地区、城镇样本工作单位属性、就业属性、时间、年龄等。下面概况了研究的主要结果。
1.城镇与农村的比较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的二元*,对收益率的研究区分了农村与城镇。对这两类样本是根据户口属性来定义的,而不管其在城镇还是农村工作。从计算的结果看,在城镇地区,最低的值为0.75%(邵利玲,1994),最高值为11.5%(Zhang&Zhao,2002),应用1995年以前数据的绝大部分研究计算的收益率在6%以下;在农村,最低值为0.7%(Gregory&Meng,1995;Li&Urmanbetova,2002),最高值为6.4%(Brauw,etal,2002),绝大部分研究的收益率在5%以下。
可以看出,农村个体的收益率要明显的低于城镇居民,这从同时含有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全国数据的估计表明,城市个体收益率比农村个体高出近2个百分点,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李春玲,2003),2001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说明这一差距有随时间逐渐扩大的趋势。
城镇和农村的收益率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变量对收入决定的解释力上,农村的模型要明显低于城镇模型。大部分的研究发现农村雇佣劳动者总收入差异中不足10%是由收益率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因素造成的,而城镇样本大多在20%以上。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特征,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劳动力市场。
2.随受教育水平收益递减还是递增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收益率投资也应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事实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规律(Psacharopoulos,1994),即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收益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中国的研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一个证据是,众多研究发现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收益率、中等收益率和初等收益率(李实和李文彬,1994;Wei,etal,1999;邵利玲,1994;Xie&Hannum,1996;等)。
另一个证据是把样本按某一收益率程度作为分界点,分别估计在这一点之上和之下个体的收益率,结果发现分界点之上的个体的收益率要高于之下的个体。如Brauw&Rozelle(2002)以及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都发现,小学或高中以上个体的收益率年数的系数都高于小学或高中以下个体的系数;诸建芳等(1995)的研究表明,代表着中低等收益率的基础收益率为1.8%,代表着中高等收益率的专业收益率的收益率为3.0%;Li(2003)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收益率尽管平均水平比较低,然而大学收益率的收益却要高于高中以前收益率的收益率。
Benjamin等人(2000)认为,在中国,收益率之所以出现递增,是由接受高层次收益率(高等收益率)的个体比例较少造成的,其后果是,由于高层次的收益率仅有少数人获得,而收益率又递增,这样会加大收入差距。同时,收益递增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在高层次收益率、尤其是高等收益率上对个人的大量补贴有关。
3.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在城镇地区,收益率随时间表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如Zhao&Zhou(2001)的研究估算的1978年的收益率为2.8%,相应的应用8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计算的值达到4%,而90年代后的研究到5%以上;Zhang&Zhao(2002)应用了1988-1999年各年的全国数据更明显的表现出这一规律,如1988、1994和1999年这三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7%、7.8%和11.5%。
此外,城镇收益率随时间的增长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特点:在1993-94年是变化最大的时期,93年以前的收益率缓慢增长,到94年迅速提高,之后又缓慢增长。在农村地区,由于收益率的值较低,随时间的提高趋势比较平缓,变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
4.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在众多的研究中,男性的收益率要低于女性,唯一的例外是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结果。而且两者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如于学军(2000)的研究发现,1986年男女收益率的差异为2个百分点,而到199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
Zhang&Zhao(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收益率的差距先是略有减小,后又在逐渐扩大,这一差异从1988年的2.9%,到1992最低的2.4%,再到1999年差距最大的5.8%。女性较高的收益率为倾向于女性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文献中对收益率性别差异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认为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低于男性,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使女性比男性高(赖德胜,2001)。
另一种解释则基于两者劳动时间参与上的差距,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男性,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的能力要高于呆在家庭中的女性,而男性就没有表现这一特征,从计量方法上讲,在估计明瑟收益率时,忽略能力因素会高估收益率(见下文的解释),因而女性的收益率会高于男性(Zhang&Zhao,2002)。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性样本中高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个体收入与低一级收益率水平的之间的相对差距要高于男性(杜育红、孙志军,2003)。
5.不同部门的收益率
在现实中,不同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决定因素不同,这会造成收益率的差异。几乎所有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结构部门中,一般是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收益率都要低于私人部门。由于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私人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部门的收益率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部门。这反映了不同部门中对收益率回报的差异,也反映了收益率的生产力效应发挥的程度上的差异(杜育红、孙志军,2003)。
6.个体的其他属性对收益率的影响文献中关注的个体属性除去上面提到的性别外,还有年龄、工龄、户口、找到工作的方式、就业属性等。研究发现,年青人和工龄较短的个体的收益率高于年长者和工龄较长的个体(Maurer-Fazio,1999;Li&Luo,2002;Zhang&Zhao,2002),通过竞争的方式(市场)找到工作的个体收益率高于通过(*)“安排”的方式的个体(Meng,1995;Maurer-Fazio&Dinh,2002)。
若按户口和就业经历划分,那些一直有工作(未“下岗”)的个体的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下岗后又找到工作的个体,最低的是下岗后仍未有正式工作的个体;城镇居民的收益率要高于城镇中农民工的收益率,另外,下过岗又找到工作的个体现在的收益率高于下岗前的收益率(Maurer-Fazio&Dinh,2002;Appleton,etal.2002)。
对于户口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也有相反的例证,如Appleton等人(2002)根据对1999年全国的城市中的数据研究发现,城市中两类群体(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收益率已经相差不大(前者为6%,后者为5.6%),并由此判断中国城市的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
7.地区差异
中国收益率的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有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收益率最低,而西部的最高,也有的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最高。但是总体的特点是西部地区的收益率起码不低于东部地区,这为加强向西部地区的收益率投资的*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8.国际比较
中国的收益率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根据Psacharopoulos等人(2002)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世界平均的明瑟收益率为9.7%,其中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OECD国家为7.5%。
以此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地区的收益率在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要低于世界及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时间越往前,收益率越低;到2000年前后,这一数值开始接近并超过了世界及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村地区的收益率则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