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2:36
因为自秦汉开始,国家迈入了大一统的格局,所以先秦以来重视人才,不轻易屠戮功勋的风气发生了质变。
大*的时代你敢杀个试试,就没人才敢到你这来了,原来的人才也会转投他人。
国家一统了,人才不再会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要不做好被宰的觉悟出仕,要不就干甘老临泉当个老百姓,这让统治者的用人观变得的有恃无恐。
当然也得看皇帝的能力,雄才大略能力超群的始皇帝就没有杀死过那个功臣,除了吕不韦。
但是秦二世开始就出现了李斯等被处死的例子,紧接着陈胜、项羽以及刘邦都相继开始了这类残害功臣的行为。
特别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的统治者,刘邦给他之后的君王们带了个坏头,从此这种残害功勋的势头就收不住了,最后竟然成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类畸形的礼教文化。
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人的因素,刘邦这种本身能力不是特别强,又出身底层的统治者,对于杀功臣的热衷往往是变本加厉的,相反那些能力过人又受教层度高的君主,则更善于留用提拔手下的功臣。
另一方面就是臣子的行为,早期的士胄受到先秦遗风的影响,性格上往往不懂得收敛,不避讳功高盖主,更何况几年前还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哪像后世的臣子都是奉行儒家经典,规范纲常的儒教楷模,相应的血性变弱了。
这一点刘邦就比较倒霉,他自己也是这样的心思,怎么怪得了别人去死忠于他呢?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这些潜在的隐患分子吧。
久而久之异常成为了通常,封建转化成了*,特别是郡县制全面实现后,中国实际基本不存在封建了。集权的*制度下的统治者们,把杀功臣当成了家常便饭见怪不怪的一件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2:36
历史上不一定开国帝王都啥功臣例如:唐朝李世民,他就没有杀多少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没有杀几个你说的问题的原因:一是:统治基础稳固的朝代,很少大规模杀功臣。统治基础薄弱的朝代才会采取杀功臣的办法。二是:对治国之术的理解或者说采用的治国方式不一样。唐朝可以说是包容兼并。明朝是家天下。汉朝则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是汉初,分封制,家天下。武帝后,则是郡县制,统治基础逐步开始稳固。三是:刘邦和朱元璋为了家天下,采取*功臣的办法,实质上是他们治国之术的一个体现。也就是他们的才能有限。四是:在杀功臣的皇帝中,也就他们两个最厉害最彻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2:36
因为自秦汉开始,国家迈入了大一统的格局,所以先秦以来重视人才,不轻易屠戮功勋的风气发生了质变。
大*的时代你敢杀个试试,就没人才敢到你这来了,原来的人才也会转投他人。
国家一统了,人才不再会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要不做好被宰的觉悟出仕,要不就干甘老临泉当个老百姓,这让统治者的用人观变得的有恃无恐。
当然也得看皇帝的能力,雄才大略能力超群的始皇帝就没有杀死过那个功臣,除了吕不韦。
但是秦二世开始就出现了李斯等被处死的例子,紧接着陈胜、项羽以及刘邦都相继开始了这类残害功臣的行为。
特别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的统治者,刘邦给他之后的君王们带了个坏头,从此这种残害功勋的势头就收不住了,最后竟然成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类畸形的礼教文化。
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人的因素,刘邦这种本身能力不是特别强,又出身底层的统治者,对于杀功臣的热衷往往是变本加厉的,相反那些能力过人又受教层度高的君主,则更善于留用提拔手下的功臣。
另一方面就是臣子的行为,早期的士胄受到先秦遗风的影响,性格上往往不懂得收敛,不避讳功高盖主,更何况几年前还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哪像后世的臣子都是奉行儒家经典,规范纲常的儒教楷模,相应的血性变弱了。
这一点刘邦就比较倒霉,他自己也是这样的心思,怎么怪得了别人去死忠于他呢?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这些潜在的隐患分子吧。
久而久之异常成为了通常,封建转化成了*,特别是郡县制全面实现后,中国实际基本不存在封建了。集权的*制度下的统治者们,把杀功臣当成了家常便饭见怪不怪的一件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2:36
历史上不一定开国帝王都啥功臣例如:唐朝李世民,他就没有杀多少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没有杀几个你说的问题的原因:一是:统治基础稳固的朝代,很少大规模杀功臣。统治基础薄弱的朝代才会采取杀功臣的办法。二是:对治国之术的理解或者说采用的治国方式不一样。唐朝可以说是包容兼并。明朝是家天下。汉朝则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是汉初,分封制,家天下。武帝后,则是郡县制,统治基础逐步开始稳固。三是:刘邦和朱元璋为了家天下,采取*功臣的办法,实质上是他们治国之术的一个体现。也就是他们的才能有限。四是:在杀功臣的皇帝中,也就他们两个最厉害最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