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2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4:27
喇叭形的河口是原因之一。杭州湾外的江面宽度约100千米,往里则急剧收缩,到距湾口90千米的钱塘江口的海盐澉浦时,宽度只有20千米,而杭州市区的河宽仅1千米左右。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壅高。又由于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沙坎,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沙坎,水深减小,阻力增大,前坡变陡,后坡相应变缓。当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后,前锋水面明显涌起,从而形成涌潮,甚至翻出浪花。*的出现与河水流动的速度也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5:45
钱塘江海潮的形成与涌潮的壮观景象与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古时的钱塘江从富阳鹳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涨落,天长日久,北面的长江从上游挟带泥沙逐渐在杭州湾北岸形成太湖冲积平原,与相对稳定的南岸形成独特的河口形状。现在,杭州湾口从北岸的南汇咀至南岸的镇海相距有100公里,而往上游132公里至盐官,江面竟缩小到2.5公里宽,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结构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汇入杭州湾,推动湾口附近沉积的泥沙向湾内移动,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坝,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一个个沙坝的阻碍,前锋变陡,涌出水面,不断涌来的后浪又推动着受阻的前浪滚滚向前。与此相同,由于受喇叭口形状的约束,河口越往里缩,潮水与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长驱直入的潮水至达海宁盐官附近时,潮头最高可达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向上游挺进,势如破竹,蔚为壮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7:20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江潮涌特别高,当大潮头来时,从东而西,形成横江的白练,狂涛翻滚,排山倒海,靠近岸边,卷起的浪头,有时竟达三米多高,蔚为壮观。从唐朝以来,钱塘江观潮就成为每年中秋节的盛事。位于杭州市以东4千米海宁县的盐官镇,很早就成了传统的观潮地点。在盐官镇的大堤上,专门修建有观潮台和观潮亭。历代不少诗人对钱塘江大潮作了绘声绘影的描述。这里江口呈喇叭形状,杭州湾口北岸的南汇嘴至南岸的镇海相距100多千米,从东海传来的潮波,涌人湾内,向西循钱塘江口逆流而上,到澉浦,水面宽度为20千米,到海宁一带宽度缩小到3千米,这样就使得来自大海的潮波能量高度集中。同时,自湾口向上游,水深也逐渐变浅,从湾口附近水深平均九米,到澉浦水深变得只有两米左右。这种地形,使得潮波的波峰向前倾,波谷变缓,波面陡立,形成了“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涌潮。唐代刘禹锡有“8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度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作雪堆”。宋代苏轼有“8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万人鼓噪慑吴依,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趋山浑山浪花中”等诗句,写出了钱江潮头 的高大。清代有人作《钱塘观潮》的“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 卷万山来”,描绘出了钱塘观潮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