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要讲给班上同学听,讲四分钟。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1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追问还有吗?最好是鲁迅等人的。
追答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本套作文由精品教学网收集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没有找到您想要的资源,请到上方的搜索框进行搜索。
孔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啊。”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1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追问还有吗?最好是鲁迅等人的。
追答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本套作文由精品教学网收集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没有找到您想要的资源,请到上方的搜索框进行搜索。
孔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啊。”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1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追问还有吗?最好是鲁迅等人的。
追答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本套作文由精品教学网收集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没有找到您想要的资源,请到上方的搜索框进行搜索。
孔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曾先后请教过老子、郯子等人。有一次,孔子去庙里烧香,不懂得那里的规矩,就虚心地请教他人。这时,一个人看见孔子在问别人问题,就挪揄他:“难道孔圣人也有不懂得的问题,需要请教别人,这多么失礼啊。”孔子却说:“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那个人听了,哑口无言。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孔子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他的地位不可为不高,如果他十分骄傲,可能就不会请教他人。但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虚心请教他人,而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自认为博学多才,不懂得问题从来不去请教他人。在这点上,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不懂得问题要不耻下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22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