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路明 念正举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2 1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4:17
田羽老师为期两天的《 幸福家庭和财智人生 》讲座,我因事错过了第一天课程,说是有事,实则犹豫,还好在第二天我为自己找了个坚定前往的理由,正如田羽老师说的:“我们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我们能有多优秀,看与谁同伴。”
坐在充满禅意的授课堂上,我们席地盘腿而坐,听着田羽老师娓娓道来而又包含智慧的讲述,是心身的享受,是灵魂的沐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限于自己悟性不高,记忆有限,不能更多的复原田羽老师精彩的课堂内容,在此只能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心怀慈悲,能量相应。
都说“与智者同行,少走弯路;与善者为伴,福近祸远。”有缘相见,是因为方向相同,能量相应,生命中的每个相遇都是相互选择后的结果,看似偶然,实则因果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是彼此能量相互感应所至。同频同向,越走越近,越登越高;同频异向,同行而后分,只因选择各异而道有不同;不同频道,不同方向,连相遇的机缘都没有,何谈后续之说?
人的能量有高有低,可大可小,不是一成不变,人有浩然正气之忠义,也有卑躬屈膝之献媚,这都是人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与能量,虽肉眼不见,但一直都有,现在也被科学所论证。人品正直之人,身上所发的光都是紫、红、青、白这类明亮干净的光影;而缺品缺德之类的小人,他们身上所发出的能量光圈,则是黑光灰形一类的暗色光影;一般平庸之辈的则是黄、橙、绿、赭的光影。我相信人的第六灵感,很多是来源于这个人与人之间的能量碰撞以后给予对方的感觉,心怀慈悲,与人为善的人,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自然的,舒服的,温暖的,这样的人即使平凡如众生,也是干净而明朗的。
二、明心见性,心动念起。
田羽老师说,我们修的是“心”而非“身”,“心”是向内寻找真实的自己,“身”是向外的物求。我想起庄子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以我浅薄的理解,彼是指外物,是则是非观念,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是非观念,没有绝对的对,也不存在绝对的错。人都有主观意识,我认为对的,与我不同观念的都是错的,所以当你认为别人不对时,对方也是这么评价你的。当你了解自己也就明白别人,人同比心,心同此理,如果一味向外寻找答案,这样是很难悟道的。道在心中,摒弃杂念,给心减负,初心如始,道在其中。
就像田羽老师让我们闭目静听两首不同歌曲,然后随歌冥想,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想到画面一定有所不同,因为心念不同,思维各异。就我而言,做为一个母亲,每时每刻都心系孩子的健康与平安,所以在歌声中我脑海里所呈现不同的画面,都离不开思念、回忆与祝福,两首歌曲中我看到一个相同的画面,那就是一个母亲依门而望,期盼出门在外的孩子突然归来,然后从希冀的喜悦到黯然的失落,最后目及远方,默默祈祷!我相信对父母而言,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所谓的名利如清风。
田羽老师说心念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向,心有所动,欲念从生,而有是非。明心见性,当你内心有所领悟,也就看清自己该走的路,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被名利所束缚,素心前行,慢慢的就能品味到那种淡泊所带来的宁静之美。
三、放下执念,不再纠结。
在课程结束之时,张琳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田羽老师的一点家庭故事,听者无比敬佩与动容。在回程路上,我们同行四人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换成是自己,独生儿子如此优秀,我能像田羽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选择,走一条出世之路去修道吗?不知道为什么,我无论是当下还是现在,我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说:如果这是孩子自愿而坚决的选择,纵有千般不愿 ,万般不舍,我想最后我还是会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是我豁达,而是我明白,人生路只能自己去完成,成就自己的终将只有你自己。在人生长旅里,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生命的过客,如果孩子的选择能让他自己心与灵一直相伴同行,让自身发光发热的同时,能让更多的人内心添一片净土,多一份安宁,这样的功德不是俗世名利所能媲美的。
我不是高尚,我只是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生命就是生死两点一直线,每个生命都是单独而独立的存在,就是亲如*,彼此的生命直线也只能是无限靠近而无法代替,唯一的重合点就是怀胎十月之时,当脐带剪断的那一刻,我们都为各自的生存而拼命呼吸,为各自的生命而努力奔跑,我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希望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出世与入世,只是修道之路不同而已。如果我因为孩子选择的出世之路而感到痛苦和焦虑,那么这些痛苦与焦虑一部分来自于情感的不舍,一部分来自于向往的天伦之乐的失落,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对未知的担忧。
我相信身为父母的都愿意无条件去成全孩子,为什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就如此纠结?因为我们放不下。佛说迷是众生,悟是佛,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执迷不悟,放下执念,立地成佛。当我们遇到放不下的事情时,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感受。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被理解,当你的心变得柔软了,你就能看见别人,而别人也看到了你。
四、向死而生,归于无痕。
田羽老师说,当你看清了生死,也就看淡了生死。生死是一种现象,人由这些现象而产生了很多的臆想,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死观念。有人说生是死的开始,也有人说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无从判断谁是谁非。我更相信人死之后会化作另一种物质或形式而存在,可能是肉眼可见,也可能是我们肉眼不可感知的,然后在一种特定而又偶尔的机缘之下,成为另一种物质或另一个生命体。
生死如日月轮换,永不休止!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之后归于无痕,真消失了吗?不一定,也许是改变的形状与性质,这个有谁会知道呢?这个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我想说的是:不管前生是什么,后世是何物,做好今世为人的当下,好好感知,加倍珍惜,生而为人,不枉为人!
田羽老师的课题是《幸福家庭和财智人生》,但通篇下来,财富一词鲜有提起,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当你把人做好了,把事做对了,财富自然会向你聚拢过来,无须刻意强求,强求之财不久留。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水平有限,也就如此!如果要说收获,我想说:心清路明,道在脚下;念正举善,心则道场,修于内而行于外。走正道去追求自己匹配的物质财富,用正念修心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有限的生命发光发热,不枉此生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