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2 10: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1:45
卫星遥感和浮标。
海洋长期实时观测数据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实时获得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的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科考队员会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2023年5月12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投入正式运行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1:45
卫星遥感和浮标。
海洋长期实时观测数据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实时获得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的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科考队员会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2023年5月12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投入正式运行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1:45
卫星遥感和浮标。
海洋长期实时观测数据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实时获得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的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科考队员会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2023年5月12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投入正式运行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1:45
卫星遥感和浮标。
海洋长期实时观测数据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实时获得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的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科考队员会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2023年5月12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投入正式运行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1:45
卫星遥感和浮标。
海洋长期实时观测数据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实时获得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的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科考队员会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2023年5月12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宣布,在海温、海浪、海流、海面风、海冰、搜救溢油等业务率先实现全球覆盖的基础上,全球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预报实现了“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投入正式运行的全球风暴潮、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自主化,主要技术均是自主研发;二是低碳化,均支持GPU并行加速技术,相对传统超级计算机计算方式,完成同等规模计算耗电节省90%;三是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实现自动运行、一键发布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