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建模的感触论文 对哲学的感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3 02: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20:06
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对哲学的感触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对哲学的感触篇一
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不学习哲学,没有对哲学起码的认识,就想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水中捞月。既然这样,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以及此民族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是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为什么哲学拥有这般强大的功能?这就要从解析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通过了解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发现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即热爱智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人热爱智慧,海德格尔曾说:哲学旨在启人深思,这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如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任何人类的进步都可以认为是人类思维扩展、思想进步、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正是哲学这种启人深思的作用,使人类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进步、对未知充满好奇,也正是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促使人类智慧得以进步,使人类产生无比的好奇,进而去探索未知,寻找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文明,改变社会,使人类进步。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世界观有两种,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是自觉形成的。前者是通过接受别人的教授而形成的,后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对是非对错,好坏美丑的主观判断。如果说世界观是怎样认识世界,那么方*就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人们怎样改造世界。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的前提下,改造世界是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即正确的方*。方*指导我们如何改造世界,但是,哲学不是个性的、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是一般的认识,是对世界的普通认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真理。哲学提供指导性的东西,通过哲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将会得出解决问题的共同途径和一般途径,而不是具体做法。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即我们认识事物应该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只有认识了本,才能追本溯源,才不会本末倒置,求本成为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哲学本身就是作为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类的终极问题的思考。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然,从而形成自然科学;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己,从而形*文科学等等,任何人类文明都始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指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前者即讨论意识先于物质,
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还是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对“意识和物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哲学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另一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罗素说:哲学是介乎神学和科学的东西。神学偏于感性认识世界,科学偏于理性认识世界。感性可以带来神学,通过对未知事物的主观想象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但它不能给我们真真切切的解释,显得虚无缥缈。理性可以带来科学,带来现代化,但它给不了我们伦理、道德和感情需要。而哲学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哲学是理性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感性体会事物的途径。哲学强调事实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来改造世界,达到为人类所用。同时哲学又强调人类感情和伦理道德,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理论,通过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又使用感性认识操作实践,得出最适合人类需要同时又符合人类评判的标准解决办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其文化、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其文明、一段历史如果没有其独特之处,就如一个富丽堂皇的寺庙里没有神作一样,那些高贵的外表只是虚伪的。哲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一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哲学作为指导民族文化、社会文明、历史发展方向的方*,其作用时不可磨灭的。
综上种种原因,我们得出:哲学是我们人类需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我们——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更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正确的方*,通过哲学的方式,严密的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把未来世界、未来社会改造得更加美好。至于何为正确的世界观,何为正确的方*,马克思指出:真理应该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有人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实践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新时代需要掌握的哲学理论。封建社会救不了中国,大清帝国终于在列强的炮火中消亡。资本主义社会救不了中,孙中山辛辛苦苦的经营成果被轻易窃取,中华*最终不堪一击。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党把中国从水生火热中解救,并经过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中国恢复元气,重新在世界舞台上闪亮耀眼,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斯主义方*作为我们改变世界的指导方针,最终必会实现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义社会。
对哲学的感触篇二
记得最初接触哲学是在初中以及高中的时候,尽管那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从老师的讲课以及书本描述中,依旧能感受到哲学独特的魅力,哲学就是一种智慧的学说,能使人心往神移,渴望追逐。因此,我也为之倾倒。
以前一直忙着高考,很少有心思去探究哲学,到了大学,知道有哲学这一门选修课,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满怀期待地去学习这美妙而又深奥的学问,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了哲学之后才感到哲学是那么的博大精深,是那么的值得人去思考和探索,相对于哲学的广博,我懂的哲学理论只是凤毛麟角,沧海一粟。哲学的海洋如此之大,如此之深。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感悟的。
在我重新接触哲学后,更让我明白,探究哲学并不是伟人(哲学家)们专有的技能,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个人都有机会与权利去探究哲学。如:每一位家长都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然后讲一些大道理,其实那些大道理就渗透着哲学,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行成了一个很好的哲学思维,那么很多问题,他们自己就能很主动的用哲学的框架和思维去思索和解决。所以,细细想来,原来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并不是在书本上。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还是随意的一位陌生人,都在向你传播哲学。哲学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有一问题就是,在我们当今的教课书上,哲学课本教程都太过于抽象化了,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不容易去接受。曾经我好几次都集中精神的试着用心去理解教程中的哲学理论,但是发现我很难理解,很难深入的去体会里面的思想。哲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让我们对着生活中的问题再结合理论去思考和学习哲学可能更有效。所以,我想初级的哲学课本应该是以生动具体的方式编写,加以“有血有肉”的分析,想必这样会有更多人爱上哲学这门课程吧。
在我个人看来,哲学是可以为我们指引正确的人生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一种良好的品格和心态,让我们的认识和思维能站在一定高度。从而让我们可以用一种正确的思维去看人生,去看世界,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生活,因此,哲学是一门值得学习与体会的学科。
因此,在大学,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学习哲学,运用哲学。毕竟,上了大学很多人都会感到很迷茫,不能真正的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想,人生短暂但是充满很多的挑战,有太多的选择,我们到底要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去进行选择,如何给自己更好的定位?这就需要有一个方向引导我们去前进,而学习哲学能让我们用一种哲学的高度去认识自己的追求吧,虽然不能明确给出我们一个目标,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信念,一个方向,让我们在矛盾中做出选择。
金钱虽然充满*,但是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生存,我们的最高追求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应该擦亮双眼去审视人生,感受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到我们老去的那天,关键的不是我们带走了什么,而是我们能给这个世界,能给这个社会和后人留下什么。
同样,在我们陷入困境时,我们不要抱怨没有人帮助我们,没有人能真正的拯救自己,其实我们一直寻找的观音就是高尚的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给自己一个精神力量去支撑自己,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曾干渴,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最后我想说生活中有很多困难等待我们去面对,人生中有很多挫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挑站无处不在,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让我们用一个积极的哲学心态去接受人生的考验吧!
对哲学的感触篇三
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
哲学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哲学是本质,是最接近真理的科学,是对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深刻解释,同时,哲学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它的历史便是一个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就像其他科学一样,它的根基仍离不开生活本身。我们只有把哲*用在生活中,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才能去理解和发现更多的美,充实自己的心灵,然后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哲学。感受哲学,可以感悟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会很容易产生困惑,这时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或是理念来指导和支撑自我。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生活是哲学的最基础部分,没有了人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什么哲学了。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以及此民族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是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为什么哲学拥有这般强大的功能?这就要从解析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通过了解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发现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任何人类的进步都可以认为是人类思维扩展、思想进步、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正是哲学这种启人深思的作用,使人类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进步、对未知充满好奇,促使人类智慧得以进步。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文明,改变社会,使人类进步。
人们一定会说哲学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而且要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吗?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
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难挑出一两本有品位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因此,看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的境界。”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其文化、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其文明、一段历史如果没有其独特之处,就如一个富丽堂皇的寺庙里没有神作一样,那些高贵的外表只是虚伪的。哲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一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哲学作为指导民族文化、社会文明、历史发展方向的方*,其作用时不可磨灭的。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样东西却始终追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自己的尾巴,却总是咬不到,我们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转圈,却始终跳不出那个圈子。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恩格斯曾把哲学誉为我们这个星球的智慧之花。这株智慧之花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绽放出各不相同的丰姿与芬芳,从而使人类的家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而其中,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哲学领域也是人才辈出,并保留着诸多不朽的哲学净化理论。是人类哲学原野中最古老、最富生命力的一支奇葩。悠久的文化传统、复杂的社会结构、独特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雄浑古朴与文质彬彬相统一的历史风貌,也培育了中国哲学自然平实与空灵飘逸相结合的神韵。充满生命情调的中国哲学不仅在历史的长空中闪烁着绚丽的智慧之花,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仍感受到它的恒久而独特的魅力。如果留心与于生活中的一些谚语和俗语时,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思想归结起来多半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是唯心主义思想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易经玄学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时代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最终这种理论存在下来了,这么一来唯心主义思想存在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也说明了唯心主义理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它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它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如何做人。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提倡仁义礼智,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而道家反对以仁义自限,它的哲学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特别是对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
求。老庄思想,说我们要追寻自然的法则而生存。因为我们受制于天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与之抗衡。要和自然相处。我们是自然的人,那么我们就得顺应自然规律生存,春夏秋冬,白天与黑夜。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号或感性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对象世界的意义。这种象征性思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理、太极、气并不独立于现象之外。与西方的分析型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倾向于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追求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势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觉悟。
人的问题原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部分,毫不夸张的说,一部中国哲学论述的就是如何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因此,哲学是人学这一命题较深刻地揭示了传统中国哲学精神。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的判断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性善论,二是性恶论,第三是性善恶混论。孟子盯住人的道德理性,把性看作是纯善无恶;荀子盯住人的本能感性,把人性说成是纯恶无善。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如果说人性至善就难以解释贪婪凶险、人欲横流的社会现象;如果说人性纯恶,就会割裂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把道德看成外在与人的、 异己的东西,抹杀了道德拥有的人性的光辉。正是看到这种偏颇,后世的思想家不再将人性看作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而是折中孟子和荀子,在善与恶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提出“人之性,善恶混”的观点。
人生是个生活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论也揭示了这一真谛。对于现实的人来说,你不是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人生就是不断完成自己而又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作为终极目标的本体论是一个不可到达的彼岸,必须把这一终极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现实的具体的目标, 这样才能唤起人们追求的勇气和希望。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善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它含摄了真和美的价值。
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希腊哲学是求知之学,中国哲学是求道之学,这也可以笼统地看作是中西哲学的一大差异。中国哲学所求之道是为人之道。在传统观念中,人的最高标准是圣王。作为人伦标准的圣王,也是天下*的标准。中国哲学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是指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而到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提升;所谓外王,是指把主体修养所得运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事功。
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逻辑和理性的,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感悟性智慧。一些中国哲学经典来说,不那么注重逻辑推理与分析,而是讲直觉,讲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需要我们通过直觉体悟才能通达。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所蕴含的涵义,是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是其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那么,如何真正的把哲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呢? 首先,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把这件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
生买了许多干草,塞了满满一房间。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整个房间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房间的最好方法。”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呢?原因在于,第一个学生运用了一般的思维方法,而第二个学生运用了创造性思维。由此说来,创造性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将哲*用于学习,我们不难领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要真正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我们就必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是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因此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成长成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一些曲折和挫折。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利的时候,也许你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也许你会考试失利,但要相信最终一定会成功。矛盾同样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烦恼,这样的生活才会完整和丰富多彩。在学习中,我们更要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学习效率。
哲学完全融入到了生活得每一处地方,只是我们不常察觉罢了。它是我们生活的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照亮前行的道路。生活不会等待哲学,不会等待跟不上生活的观念,真正的哲学感觉,是处理观念的感觉,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经验的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有好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我们在当今的社会中,毕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即使有什么事,我们也要慢慢学会适应,此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有时会觉得有好多不如意,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我们不是在古代,现在在21世纪。这是社会的发展必然,只有我们自己胸襟开阔点,凡是多些理解,通过哲学的方式,严密的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把未来世界、未来社会改造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