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而之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7:25
而
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C.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7:25
而
A.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并列)歌者
B.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C.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