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19
译文: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所著《中庸》,摘抄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
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
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又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
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清心寡欲,服饰端正,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的方法;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法。
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尽管治理天下国家共有这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顺从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知晓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
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此语出自《礼记。中庸》(也单称《中庸》)。问题中的两个“以”字都应该是“自己的“己”字,否则就很难讲通。翻译为:别人一次就能达到的,我用一百次;别人十次能达到的,我用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方法去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现代谚语有:人笨勤中学,刀钝石上磨。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气馁,不要自卑,别人能学会的,我们也能学会,只是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比别人多花十倍、前辈的功夫罢了。总之,这是勉励人勤学上进的至理名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选自《礼记.中庸》别人用一分的气力就能学会的,我愿意用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别人用十分的气力可以学会的,我愿意用千倍的努力去学习。果真能够照此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弱者也一定会变为强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19
译文: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所著《中庸》,摘抄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
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
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孔子又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
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清心寡欲,服饰端正,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的方法;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法。
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尽管治理天下国家共有这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顺从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知晓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
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此语出自《礼记。中庸》(也单称《中庸》)。问题中的两个“以”字都应该是“自己的“己”字,否则就很难讲通。翻译为:别人一次就能达到的,我用一百次;别人十次能达到的,我用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方法去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现代谚语有:人笨勤中学,刀钝石上磨。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气馁,不要自卑,别人能学会的,我们也能学会,只是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比别人多花十倍、前辈的功夫罢了。总之,这是勉励人勤学上进的至理名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选自《礼记.中庸》别人用一分的气力就能学会的,我愿意用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别人用十分的气力可以学会的,我愿意用千倍的努力去学习。果真能够照此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弱者也一定会变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