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当志存高远”到“不免于下流矣”译文 急!急!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原文 】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见『太平御览』卷四五九)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赏析】
诸葛亮是国人心目中的智者,《三国演义》是小说,对他的描写是拔高来写的,近乎神仙一流的人物。所以鲁迅读后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根据正史中的记载,他的死敌司马懿视察了他撤退后的营寨后,情不自禁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这可就不是小说家言了。现在的人以为死人无法辨诬,喜欢作翻案文章,诸葛亮也是常被言语攻击的对象,但在我看来,这些攻击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在多年以前就读过他的一篇短文《诫外甥书》,对他的言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一直是努力当作自己的人生指导方针的,虽然很多地方没能做得到,但总算是得益非浅。过了多年,无意中再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觉得特别亲切。觉得这就象一个慈祥的长辈在对自己耳提面命,敦敦教导。
在这篇短文里,没有空洞的说教,都是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来说的,所以读起来让人有切中要害的感觉。
首先是说做人要有理想,要有远大的志向。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向往的东西各有不同,所谓“人各有志”。记得有个笑话,老师问学生,说:你长大了喜欢干什么?学生说了:我要为金钱和美女奋斗!结果被老师狂K了一顿。过了些天,老师又问同样的问题,学生就学乖了,说:我要为事业和爱情奋斗!老师听了就十分满意,夸他是个好学生。其实无论是金钱和美女,或者是什么事业和爱情,说到底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过就是换了个说法罢。一个人,只要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先不管这目标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至少就不会迷失了方向。活着也就有了奔头,至少不会让自己觉得很空虚。当然太容易实现的东西是不可以称之为人生目标的。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哀叹道:“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是现在呢,我每天奔波于养命糊口,那里还谈得上什么理想?只要能赚得到钱,别犯了法,我管它什么道德和纪律?要是赚不到,我全家都喝西北风。至于有文化,我觉得自己倒真是有一点,饮食文化和性文化!读书?好多年没买过一本书了,呵呵。”校园的教育和现实社会的脱节实在是太过严重,以至于受这些教育的人,在很多年后,在某些时候猛然回头,觉得自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时候自己也许有些痛心疾首,但这山还是山,水还是这水,人却已经不知道那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话说回来,这人生理想还真是好东西。所以,诸葛亮首先提出的就是这个。接着他就做出了要求:要向榜样学习。榜样就是那些先贤。当然他没有具体指明是那些先贤。但从他自己早年的榜样来看,应该就是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都是匡扶天下,挽狂澜于既倒的出类拔萃人物。学习书法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学习的榜样还真是得找最好的来学习。
“绝情欲”这句就比较难做到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断绝是不太符合人性的。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情有爱情、友情、亲情,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人没有了这些东西,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了。这些的存在和实现人生理想也未必就是对立存在的,所以这句话还是应该理解为不能沉缅于情欲,以至于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把握好分寸就可以了。“弃疑滞”让我们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一切。轻装上阵,这无疑是好的。成就事业、出成绩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精神。但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那样会让人走向一个极端,从而失去做人的基本人格。“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句的理解,我自己认为应该是:“让自己的志向能找到寄托的地方。”释文是别人的,我不觉得自己能解释的更好,所以照抄了。就是这句的理解有所不同。一个人有了理想,必须要让这个理想有可以实现的地方,或者是途径。这就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契合点。那样,从大的地方着眼,从小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中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做到自我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不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要不只能称之为梦想。
有了理想,又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那么,接下来诸葛亮就开始谈如何实现了。实现理想的过程,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不必太在意那些琐碎的东西,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利、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要心胸开阔,不猜疑、不吝啬。这也是对外甥如何为人处世的指导。然后又提醒说,很多事情不是光努力就会成功的,就算碰到了挫折,也不会使自己的志趣受到损害,也不用担心达不到目的。最后那几句是大意是说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努力,不努力就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意思。这个过程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豪迈慷慨的意气来做保障。没有这些,只能堕落成平庸凡俗的下流之辈。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很短,但很有思想内涵。在看过的家训一类的文章里,曾国藩也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也类似于是诸葛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面。自然是异曲同工。诸葛亮在文章最后说到凡庸之辈,有看不起这些人的意思在里面。我想,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很多人就是尽其一生的努力,到最后还是够不上别人的起点。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超凡脱俗,都是成功人士。社会上的多数人都是平庸和凡俗的。但无论我们处在社会分工的那个环节,只要努力把握好自己面临的一切,正当合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那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20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原文 】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见『太平御览』卷四五九)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赏析】
诸葛亮是国人心目中的智者,《三国演义》是小说,对他的描写是拔高来写的,近乎神仙一流的人物。所以鲁迅读后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根据正史中的记载,他的死敌司马懿视察了他撤退后的营寨后,情不自禁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这可就不是小说家言了。现在的人以为死人无法辨诬,喜欢作翻案文章,诸葛亮也是常被言语攻击的对象,但在我看来,这些攻击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在多年以前就读过他的一篇短文《诫外甥书》,对他的言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一直是努力当作自己的人生指导方针的,虽然很多地方没能做得到,但总算是得益非浅。过了多年,无意中再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觉得特别亲切。觉得这就象一个慈祥的长辈在对自己耳提面命,敦敦教导。
在这篇短文里,没有空洞的说教,都是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来说的,所以读起来让人有切中要害的感觉。
首先是说做人要有理想,要有远大的志向。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向往的东西各有不同,所谓“人各有志”。记得有个笑话,老师问学生,说:你长大了喜欢干什么?学生说了:我要为金钱和美女奋斗!结果被老师狂K了一顿。过了些天,老师又问同样的问题,学生就学乖了,说:我要为事业和爱情奋斗!老师听了就十分满意,夸他是个好学生。其实无论是金钱和美女,或者是什么事业和爱情,说到底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过就是换了个说法罢。一个人,只要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先不管这目标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至少就不会迷失了方向。活着也就有了奔头,至少不会让自己觉得很空虚。当然太容易实现的东西是不可以称之为人生目标的。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哀叹道:“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是现在呢,我每天奔波于养命糊口,那里还谈得上什么理想?只要能赚得到钱,别犯了法,我管它什么道德和纪律?要是赚不到,我全家都喝西北风。至于有文化,我觉得自己倒真是有一点,饮食文化和性文化!读书?好多年没买过一本书了,呵呵。”校园的教育和现实社会的脱节实在是太过严重,以至于受这些教育的人,在很多年后,在某些时候猛然回头,觉得自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时候自己也许有些痛心疾首,但这山还是山,水还是这水,人却已经不知道那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话说回来,这人生理想还真是好东西。所以,诸葛亮首先提出的就是这个。接着他就做出了要求:要向榜样学习。榜样就是那些先贤。当然他没有具体指明是那些先贤。但从他自己早年的榜样来看,应该就是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都是匡扶天下,挽狂澜于既倒的出类拔萃人物。学习书法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学习的榜样还真是得找最好的来学习。
“绝情欲”这句就比较难做到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断绝是不太符合人性的。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情有爱情、友情、亲情,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人没有了这些东西,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了。这些的存在和实现人生理想也未必就是对立存在的,所以这句话还是应该理解为不能沉缅于情欲,以至于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把握好分寸就可以了。“弃疑滞”让我们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一切。轻装上阵,这无疑是好的。成就事业、出成绩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精神。但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那样会让人走向一个极端,从而失去做人的基本人格。“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句的理解,我自己认为应该是:“让自己的志向能找到寄托的地方。”释文是别人的,我不觉得自己能解释的更好,所以照抄了。就是这句的理解有所不同。一个人有了理想,必须要让这个理想有可以实现的地方,或者是途径。这就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契合点。那样,从大的地方着眼,从小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中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做到自我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不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要不只能称之为梦想。
有了理想,又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那么,接下来诸葛亮就开始谈如何实现了。实现理想的过程,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不必太在意那些琐碎的东西,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利、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要心胸开阔,不猜疑、不吝啬。这也是对外甥如何为人处世的指导。然后又提醒说,很多事情不是光努力就会成功的,就算碰到了挫折,也不会使自己的志趣受到损害,也不用担心达不到目的。最后那几句是大意是说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努力,不努力就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意思。这个过程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豪迈慷慨的意气来做保障。没有这些,只能堕落成平庸凡俗的下流之辈。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很短,但很有思想内涵。在看过的家训一类的文章里,曾国藩也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也类似于是诸葛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面。自然是异曲同工。诸葛亮在文章最后说到凡庸之辈,有看不起这些人的意思在里面。我想,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很多人就是尽其一生的努力,到最后还是够不上别人的起点。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超凡脱俗,都是成功人士。社会上的多数人都是平庸和凡俗的。但无论我们处在社会分工的那个环节,只要努力把握好自己面临的一切,正当合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那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