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6 07: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2:07
关于“惊蛰”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 、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关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 时名,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盘然。
历史渊源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相传是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气象变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物候现象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传统习俗
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农事谚语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春季生产掀*,从南到北忙春耕。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麦田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
诗词积累
《惊垫》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卿剑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矛倒乾坤。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市饮》
宋代·陆游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
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