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6 01: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03
前几天,朋友贝子晨在发表对中国女明星出轨的感慨,几个朋友在聊天说XX就是太作,XX被绿了好可怜的时候,我却大感惶恐:
于是贝子晨嘲笑我说:
这个时代里,虽然女性一直在抱怨就业时候的性别歧视问题,但很明显,职场上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起来。除非在野战部队或者少林寺,没有女性的职场环境几乎已经绝迹。说好的中国女性比男性少3376万呢?都少到哪里去了?!
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往往追求和关注点和男性有很大不同,如何让女性更加幸福则是当下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清华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王薇华作品《她幸福》,针对女性幸福力的打造,提出了许多极为有趣的观点。
正如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的那样:
曾经多年前看过一部小说,书名很有意思,叫做《每个姑娘都单纯》,故事的内容倒不是姑娘们多么单纯,而是坦率直接的追求自己的渴望。现在很多鸡汤类书籍也支持类似的观点,鼓励姑娘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渴望,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本《她幸福》的作者,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引进者和倡导者,也在书中强调呼吁女性真实的追求自己的美丽的人生,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完这本书,发现果然大相迳庭。书中没有太多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数据,就是用一个又一个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故事为引子,讲解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如何构筑自己美丽人生的。
没有鸡汤,没有身心灵之类我平时不太感冒的东西,却更加真实的展示自己的阳光心灵和人生。
作者是一名心理学的女博士,通常我们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总是古板、偏执、毫无情趣而言的学究。甚至有段子说过:
这个女博士用《她幸福》一书中娟娟文字,照亮了很多人的心窝,改变了很多人,包括女性自己对女博士的印象。毕竟现在女孩上研究生爸妈还比较支持,认为高学历有利于找工作,尤其有利于考公务员;但如果有女孩想要读博士,很多家长则会大惊失色的阻止:
几年前,妻妹璐璐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自己想要出国读博,她的爸妈就很担心女儿的个人问题。不过个性一向叛逆的她还是坚持出去了,几年来换了好几个国家,现在终于在瑞士读完博士后,准备回国后找个能够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大展宏图。如果早几年看过这本书,我则会拿这本《她幸福》中作者关于女性读博的话劝解老人们:
(不知道这段话会不会让老人更加反对……)
美好的女子如阳光一样,温暖他人,照亮这个世界。
水的形态是多变的,过去太多的人把女性比喻为水,取义就是这种变化。
曾经在知乎上看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据说,一个高票答案是这样的:
其实,《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不也早说过了吗?
在《她幸福》的序言中,王薇华引用了法国哲学家波伏娃的名言:
也在强调女性的变化,这里面的“变”,其实并非善变,更不是贾宝玉说的那样市侩。而是在强调,每个女性生涯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过往的经历,不管是愉快的还是哀伤的,都给女性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让她们生命形态更加丰盈,人生体验更加完整。与此同时,水的另一个功能是灌溉,是孕育和新生,这才是人间至善。
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女性的善,并非仅仅有爱心,*一下猫猫狗狗,逗逗路边可爱的小朋友,而在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抚养下一代,影响下一代,成就自己未来的同时,也成就着下一代人未来的幸福。与此同时,当今中国大多数女性在抚育下一代的同时,依然承担着职场人的角色,同样创造着社会财富,增加社会价值,这是一种至善。
这本书在用积极的文字,帮助女性读者构建坚韧的性格,鼓励善良的品质,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善的传递。
我们过去有句话叫做“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想要让女性如花儿一般幸福,王薇华在这本《她幸福》汲取了积极心理学的工具和方*,让追求花儿一般幸福,从此有了具体的方法。书中提到了一个公式很有意思:
乐趣表现为积极正向的情绪,参与指对关注领域如家庭、工作、亲密关系的投入程度,意义则强调对自己行为或事件价值方面的深层次理解。当一个人能够深刻理解意义、全身心的投入并在做事情的时候充满积极正向情绪,那么她必然处于心流状态,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所谓如鲜花般绽放的那一刻,未必是自己出任CEO,踏上人生巅峰的一刻,往往可能是做了一顿让爱人暖心暖胃的晚餐,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让自己烦心不已的小难题,或者襁褓中的孩子奶声奶气的叫妈妈。这时候,虽然未必美丽,但是幸福。
用作者王薇华的话来说:
所谓爱是毕生的事业,并非说女性应当只为了丈夫、儿女而打转,而是通过自己积极探索,努力寻找,真正发现爱就在身边,源自内心,女人自己才是爱的创造者、经营者和传播者。
女人如花,想要“她幸福”,就让她拥有求真的愿望,求善的能力和求美的本能,走向从容,奔向幸福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