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6 03: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19:27
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很显然,这些天马行空的痴心妄想,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一个心智高洁的旷世奇人,大约可有两种选择:要么入则为王侯卿士,要么出则作山野隐者.因此,当前一条路对陶渊明大门紧闭时,实际上,他有且只有一条路走.他不是没有选择,他是别无选择.
起初,靠着亲朋的周济和作物的收成,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似乎过得勉强还算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他还能于劳作的空余里,抽出些时间来,随心的写写画画.一本本薄薄的诗集,便也因此而相继问世.“方宅十余亩,草屋*间”虽说不能每天都是大鱼大肉,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起码有了着落.然而,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毕竟无法与山野村夫的任劳任怨相提并论.没过多少时日,诗人正常的衣食起居就已明显有些捉肘见襟了.先是间发的断炊,继而连日的挨饿.“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终于,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他全部的家当.诗人无以为继的于贫病交困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凄凉的晚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魏晋风骨,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升华.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困境,铸就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它可以让人忘怀得失,不计生死,也能使人奋发向上,绰约激励.以魏晋为中心的这种人格力量,前有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后继不媚权贵的太白诗仙.三股源泉,齐头并发,给人一种势无可挡,所向披靡的心灵震撼.
作为魏晋文学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贡献,不只在于其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更在于它真正的发现了自己.他的诗歌由古人润色鸿业的华丽辞藻,转化为了表达自我的精神载体.以陶渊明为首的魏晋士人们,可贵正可贵在此一处.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文人阶层们,不再单纯的只是国家机器的*工具,而是切实的成为了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由对政权的依附,到对自身的关注,这既是弥足珍贵的一步,又是荆棘丛生的一步.一着不慎,则有性命堪虞.即使侥幸迈过,也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上并不稀少诸如此类的实例.不可一世的阮籍,终日只能穷途歌哭;目空一切的嵇康,也是搭上了身家性命.纵览上下千年,可以不无夸张的断言,也只有魏晋的士人们,才敢明目张胆的迈出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沉重一步.历史选择了这个群体来完成如此险象环生的惊天一跃,不能不说其有先见之明.
陶渊明的诗歌精神和人格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文人.这其中,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有“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杜工部;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这些光照千古的诗词大家们,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与活力.他们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巍峨高峰,支撑起炎黄民族的精神脊梁.而由此,我们便也可以做出如是的定论:正是因了陶渊明的这把星星之火,方才造就了后世诗词的燎原之势.
一处赤壁,成全了苏东坡;一壶浊酒,成全了李太白;一朝魏晋,成全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