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6 21:32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名字,凡是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们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要人物,也是明王朝的掘墓人。为了突出他们两位是灭亡明王朝的主要力量,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将他们单独列传,如《明史》、《罪惟录》、《石匮书》等等。尤其是李自成更是直接攻破帝都北京,宣告了国祚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双方同为农民军领袖,却采取了各自为战的态度,让清军各个击破,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狭隘的封建小农意识,具有狭隘、自私、分散等弱点,阶级局限性使李自成集团和张献忠集团从合作走向决裂。
两人不可能一起合作的事实其实在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之后就已经开始露出端倪。在会议时起义军十三家领袖商讨怎么应对官军的各个击破,希望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当时李自成还是十三家领袖之一高迎祥部下的闯将,“自成进曰:‘匹夫可奋臂,况十万众乎!今吾辈且十倍官军,虽关、宁铁骑至,*为也!计惟分兵随所向立效,利钝听之天。’众曰:‘善。’”
在会后,李自成作为高迎祥的部将,随同高迎祥和张献忠联军东下,这算是两人具有间接性的第一次合作,联军由河南直下安徽,攻下了明朝中都凤阳,明廷大为震动,也就在此时双方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两位农民军领袖居然为了乐工和乐器大起争执,反目成仇,此后李自成分兵西进。《明史》记载:“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
李自成
当然,其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恐怕仍然是高迎祥和李自成惧怕张献忠吞并其部,此番争执可能只是导火索罢了,“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
矛盾在这之后愈演愈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张献忠受明廷招安,屯兵于谷城。而李自成此时被洪承畴追杀的狼狈不堪,走投无路之下,“闯将以残众数千走汉南,众散殆尽,将亲信兵百余人入楚,依献忠,不许,走竹溪。献忠欲谋杀之,自成独骑驴,日行六百里。走商洛,至淅川老回回营,卧病数月。”
对张献忠的“大恩大德”,李自成自然是没齿难忘,毕竟是个人都有点背的时候,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张献忠被左良玉打得大败,穷途末路的张献忠投奔李自成,“自成欲以部曲遇之,献忠不肯屈,自成将杀之,汝才止之,资以五百骑,麾曰:‘亟引而东,合革、左,此地非吾当留也!’献忠乃东奔。”
在这一时期,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互相记恨,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明朝,还是可以进行互相利用性质的合作。比如联合对抗关宁军。而且史料也记载推测出双方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前有过合作,“是月,张献忠、李自成不相下,罗汝才亦忤献忠,献忠奔陨西,自成、汝才分兵南下”,这段史料证明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前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在一起的,否则就不会有“不相下”一说。
第二、各自的独霸的帝王式思维,使双方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张献忠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王朝行将朽木,而横行于大将南北的起义军也只剩下了李自成、张献忠两大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本年攻克襄阳,改名襄京,开始组织*,着手军队改编,为以后称帝代明做准备。与此同时,张献忠也攻克了武昌,开始铸造“西王之宝”,大封*。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李自成对张献忠的行为大愤懑,于是派人带话:“老回回已降,曹操、革里眼、左金龙皆为我所杀,行将及汝矣。”
不仅如此,还贴出告示,杀死张献忠者,奖励千金,“有能擒斩献忠以献者,赏千金”,张献忠因为李自成势大,不得已卑辞厚礼向李自成赔不是,结果派去的使者有去无回,被李自成扣留,史载“献忠恨之”。
张献忠对李自成的仇恨至此到达了不可解的程度,占领四川后凡是石碑上有“大明”、“大顺”字眼的,旁边的人家也得跟着倒霉。一日听到有“张家长李家短”之语,张献忠大喜道:“张家长,我胜自成兆也”。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月,此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被清军压制在陕西,失去了往日的实力。于是张献忠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装大顺,挑衅意味极其明显。并且还和想占据巴蜀的李自成麾下将领马科为争夺保宁、绵州一带爆发冲突,打赢马科后,改绵州为得胜州,“献并得守城者,改绵曰得胜州”,还想进一步夺取汉中,结果被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双方关系算是彻彻底底的决裂了。在清军南下之际,两支起义军互相火并,所谓的合作根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
三、目光短浅,没能预估到清军所带来的威胁。
吴三桂
明末的两个农民军领袖都不约而同的对清军威胁预估不足,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没想到清军会帮助吴三桂,是人所共知的事。而张献忠就压根没想到清军会来打他,他的眼里似乎只有李自成和南明势力,对清廷的威胁毫不重视,事实上早在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清廷已经有消灭张献忠的意向,在正式行动前,还给张献忠写劝降诏书,“张献忠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可见消灭张献忠已经提上了清军的日程。
可是张献忠根本不当回事,对清廷不做任何防备。在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豪格率军长途奔袭三百里,对张献忠实行了斩首战术,张献忠面对“清军来了”的警告,居然不相信,“此群猺求食耳!清兵岂能越朝天关耶?”,并出营观望,被清朝神射手雅布兰射死(放箭之人各*载不同,有云雅布兰,有云鳌拜,又云豪格亲射,莫衷一是,权取一说)。
如果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对清军的威胁有充分的预估,他们或许会选择短暂的合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