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钱民辉 第10章 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23: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7:39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现代化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本民族文化为代价,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中,如何保留本民族文化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旧事如何处理本民族语言外语汉语之间的关系,无疑这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争论焦点之一,对于许多不发达的社会正在构建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潮流中越来越倚重文字符号文化越来越严重,信息沟通你需要了解别人,同样别人也需要了解,你因此本民族语言不能舍弃,甚至不能弱化教育,在这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即便是被动的外发的,后期的也一定要借助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本,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适应学习掌握和利用现代化物质和文化资本的同时,一定要处求助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是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对传统文化的边界、人格心理边界做重新调整,以求得在国际文化,国内主流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某种生态平衡。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代性与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是各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国家范围还是全球范围内,首先人们应该承认,人类各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各民族文化存在与享有的相对性和合理性这一事实,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类文化中存在着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统一性,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文化经过凝练和积淀逐渐形成主流文化的内核,主流文化不仅表现在文化现代化中,还表现在经济现代化中,当现代化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生接触时,如果该民族缺乏现代观念,不能主动化成功的调整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以适应现代化就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淘汰。
那么如何使人树立现代观念成为现代人,因克尔斯认为现代化的实现,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人个人是不可能的,而且现代化的理论还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参与到现代化的各种机构中去,特别是参与到教育机构和工业机构中去,他们是不可能具备现代人的意识而成为现代人的,由此看来要想成为现代人,就必须接受现代性的学校教育,具备现代人最起码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或者达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那么他就会有一个高的现代化水平。
这里我们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现代化不可逆的过程中,教育一方面使人成为现代人,同时又怎样通过这样的教育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点呢?我们没有很强的证据证明保留本民族文化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益处,但起码可以这样认为,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和融汇的保留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也是有必要的,正是基于这些想法,中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强调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实施双语教育除了有外在因素无限之外,还有每一个民族自身的*,中国有55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区面积占了全国64%人,口超过1亿,超80多种语言,39种文字的语言使用极其复杂,多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理解。非有足迹与不可历史选择了汉语民汉兼通是中国**的组成部分,从目前的双翼教育存在的类型来看,按教育用于分类,有两种类型,北方语言文字比较完备的民族,如朝蒙藏维哈等在这些民族地区正式的学校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长期双轨制的双语教育,南方民族教学言语用语多采用民族与逐步过渡到汉语的一种拐棍,是过渡性双语教育,还有其他类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见*民族大学的诚心教授,博士论文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我曾经为这本书写过评论发表在2001年9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题为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我肯定的是唐星教授的教育方法和研究精神,但对双语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因此不敢妄加评论,腾星教授在他的序言中曾提到,双语社会是实现20世纪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双语教育则是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这是因为20世纪下半夜各民族之间产生的相互依赖的需要,而语言交流则则成为这种依赖所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实际各民族尤其是那些只只使用非通用语言的民族产生了,让自己后代学习一种或几种语言的需要,这种学习过程就成为双语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双语教育从用意上看是合情合理的,它符合各民族保留本民族文化。需要和保留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实际的效果是学生既不能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又不能学习好汉语,特别是再学习以同一内容时,用本民族的语言思维习惯去思考他文化的内容,常常是不成功的后用本民族语言表达的意思与汉语的意义相去甚远,结果必然造成学业上的差异,导致教育上的不公平和社会分化,实施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7轮理论假设是所有的文化部分,先进与落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实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人类学家揭示的人类生活存在着蒙昧,野蛮,文明三种形态,然而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者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确实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阶段性,那么作为一种使用简单简单的语言交流的族群,是否有必要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学习和传递他们的语言呢?从双语教育的研究和论证看也缺乏科学的依据,诸如两种语言采用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否比一种思维方式好,两种思维间是一种意志或是干扰呢,还是一种协调或促进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并没有真正正视这些关系,也没有提出双语教育的科学依据,只是从*上感情需要出发,确立双语教育,因此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教育,其实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