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9 03: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0:06
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成立于2000年6月16日,是民间第一家完全由个人出资创建的生态保护区,200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提名奖项目。2008年10月22日,世界银行发起、多家机构共同参与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赠款资助活动,吉林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项目是50个民间组织扶贫创新项目之一,和其他获选项目一起获得近800万元人民币资助。
示范区位于吉林-内蒙古交界处(吉林侧)的通榆县同发牧场新合屯西1公里处的流动沙丘中(距吉林-内蒙古边界仅1公里),总面积一百公顷。2000年发起人万平辞去公职,徒步2500平方公里考察科尔沁沙地,在这里建立了示范区前身—科尔沁沙地(万平)治理区。面对严重荒漠化的沙地,万平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探索出“恢复植被,以草养地,高效开发,集体治沙”的生态保护之路。2005年治理区更名为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标志着生态保护从恢复治理进入到综合保护、推广利用阶段。经过9年多的实践,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也已逐渐发展为一个以志愿者为主体,有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原则和规章制度,以带领生态退化地区居民探索生态经济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宗旨的环保组织(NGO)。2006年在示范区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了“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这也是科尔沁沙地上第一个环境NGO组织。协会的诞生使示范区走上了规范带领群众保护沙地,保护家园的道路。2005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社会化(环保)研究基地在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生态教育基地也在示范区挂牌成立。另外,示范区业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社会学院的生态环境教育实习基地。
示范区旨在恢复科尔沁沙地退化的生态环境,重建乔灌草的植物生态系统,阻止荒漠化对草原、农田的侵袭,创造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生存空间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原生态环境的高效农业之路。工作主要分四个部分:大面积恢复沙地原生植被,对回归的动植物建立保护区加以保护;在保护区周围栽种杨树和沙棘,作为防风防猎的生态屏障;选取百分之一的改良优质沙地,种植高效经济林,取代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模式;对农民、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等各个层次的人群进行环保教育,力在改变生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吉林省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更是土地荒漠化大县,有流动沙丘4万公顷,沙地面积26万公顷。这里地处农牧交错带,被专家们认定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点防范区。该地的土壤多为风沙土,气候十分干旱,风沙频繁。前些年气象局数据为年降水量350mm左右,蒸发量为1800mm左右;根据示范区自己的实地记录,近年来,降水量一年比一年少。无降水,无论是野生植被还是农作物都无法生长,致使地表流沙移动速度过快,大风、沙尘次数一年多于一年。根据实地记录:2001年,2002年的3月初-5月末,8级以上大风、沙尘暴各22场;2003年,2004年自2月始至6月下旬分别为29场和38场。尤其是2004年春,一场8级以上大风持续了7天。2000年-2001年的地理条件为:土壤墒情为零,当地人称之为“火沙坨子”;地表植被几乎为零(因为7月1日后长起的草是不能越冬的),夏季气温达46℃,沙地表面温度高达58℃;西北-东南风向(2-6米深)的流动沙丘和风蚀槽(沟)是科尔沁沙地的典型地貌。
当地农民以务农为主、牧业为副,种植农作物多以杂粮杂豆为主。靠天吃饭,典型的广种薄收—一公顷绿豆产量为200-800斤,收入250-1000元。当地有句俗语“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筐,熬一锅”,这样的结果使人们不畏辛苦尽可能耕种更多的土地,广种薄收,恶性循环。为了生存和发展,每户平均种10公顷以上的沙地。是典型的滥垦式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