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04: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20:24
丙 [bǐng]
丙,汉语常用字 ,读作bǐng,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鱼尾,即《尔雅》:“鱼尾谓之丙。”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三位之名,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三的代称,且由于古人将干支与五行相配,“丙”属火,故又为“火”的代称。
丙字共有5画,笔画顺序为: 横、竖、横折钩、撇、点
基本字义:
1、天干的第三位,用作顺序第三的代称。
2、火的代称(五行中“丙”、“丁”属火):付~(把信件等烧掉)。
文字演变:
丙,象形字。“丙”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如图1所示,甲骨文“丙”字像鱼尾,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说:“按甲、乙、丙、丁四字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丙”为鱼尾的象形。西周金文曾有一种中间填满的写法,如图2,颇为古拙,但并未进入主流。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如图3,至战国时期楚系文字,如图4,是最为繁复的写法,为后世所不取。但秦代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的基础上,或作图7的“丙”,或作图6的“丙”,从此定了型。汉代隶书分别延续了这两种构形,楷书则选择了整体性更强的前者。